导论 1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1
(一)研究的缘起 1
(二)研究的意义 4
二、研究综述 5
(一)相关概念之厘定 8
(二)有关公民教育思想起源、意义的研究 15
(三)有关中小学公民教育实施的研究 19
(四)有关近代社会、民众的研究 23
(五)有关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理论深化及实践推进的研究 24
(六)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26
三、研究构想与内容框架 27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27
(二)研究方法 28
四、概念界定 29
(一)“中小学” 29
(二)“公民”与“公民教育” 29
(三)“本土演进” 30
第一章 中西交汇中公民教育思想的萌生 32
第一节 冲击与共鸣:公民理想的渐次导入 32
一、求新于外:异质文化碰撞下对“民主”的初步认识 33
二、上下求索:思想家的“国民人格”向往 41
三、革故鼎新:民国成立与民主思想的绽放 46
四、曲折前行:复古思潮中民主求索的短暂阻抑 50
五、浓墨重彩: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思想革新 54
第二节 借鉴与移植:植入中国土壤的异域理论 56
一、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引入 56
二、杜威来华对中国公民教育的促动 63
第二章 本土语境下公民教育的自主生长 73
第一节 从无到有:修身教育的更易与公民教育的萌生 73
一、外向求索:修身步入课程体系 73
二、顺应趋势:修身向公民的转换 80
三、取而代之:公民教育得以确立 83
第二节 上下互动:公民教育的图景绘描与本土实践 89
一、关于公民教育的实际讨论 89
二、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实地开展 101
三、全国公民教育运动的兴起 110
第三节 趋向异变:国家政治干预与公民教育的改造 120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宗旨的确立 120
二、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异变 127
第三章 生成与变迁: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分析 145
第一节 课程目标之变更 145
一、修身科:“涵养德性,导以实践” 145
二、公民科:“养成营现代生活的习惯” 148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三民主义为最高原则” 150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四维八德” 152
第二节 课程内容之变更 154
一、修身科:“孝悌礼义”“忠君爱国”的个体道德导向 155
二、公民科:儿童中心的团体生活导向 160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三民主义的政治生活导向 164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系统化的身心规约 167
第三节 教学方法之变更 174
一、修身科:由精神训练渐重实践考察 174
二、公民科:多重方法综合应用 179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课内训练与课外陶冶融合 181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公共训练与个别训练并行 183
第四章 价值的表达与呈现: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分析 187
第一节 教科书的演变历程 187
一、道德文本的时代转换 187
二、政治文本的走向与变革 204
第二节 教科书内容之分析 216
一、《修身》:德目趋变 217
二、《公民》:培育“明达公民” 222
三、《三民主义》与《党义》:政党政治下的千书一面 226
四、《公民》与《公民训练》:培养党治的“公民” 227
第三节 教科书形式之分析 229
一、《修身》:渐趋现代 231
二、《公民》:贯以现代气息 238
三、《三民主义》与《党义》:编写体例的单一化 243
四、《公民》与《公民训练》:沿袭前期 248
第五章 衍变与更易: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外活动分析 251
第一节 学生自治会 251
一、从专制到自由:清末民初的潜滋暗长 252
二、从理论走向实际:“五四运动”后的全面勃兴 255
三、从自由发展到全面限制:国民政府时期的强制整顿 270
第二节 童子军 275
一、形式上:由民办走向党办 275
二、内容上:由军事训练而及政治训练 282
结语 近代以来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历史反思 293
参考文献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