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章 刑法与刑法学论要 6
第一节 刑法与刑法学 6
一 刑法与刑法的体系 6
二 刑法学及其体系 7
第二节 刑法基本理论的对立:刑法客观主义与刑法主观主义 8
一 刑法客观主义与刑法主观主义的理论对立 8
二 刑法客观主义与刑法主观主义简评 18
第三节 刑法的机能 20
一 行为规制及其裁判功能 20
二 法益保障机能 22
三 人权保障机能 24
思考题 25
第二章 刑法的解释 27
第一节 刑法解释论概述 27
一 刑法解释论的起源及其性质 27
二 刑法解释的分类 30
三 不同法系的不同解释价值 39
第二节 刑法的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 41
一 形式解释论基本观点概述 42
二 实质解释论基本观点论要 46
三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争议点聚焦 52
四 结语:本书所持立场 54
思考题 66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立法检视 68
第一节 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规定 68
一 国外关于空间效力的刑事立法例 69
二 中国刑法的空间效力 71
第二节 我国刑法关于时间效力的规定 76
一 生效时间 76
二 失效时间 76
三 刑法的溯及力 77
四 司法解释与刑法的溯及力问题梳理与分析 78
思考题 86
第四章 刑法法定原则与学理原则 87
第一节 刑法法定基本原则 88
一 罪刑法定原则 88
二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93
三 罪刑相当原则 104
第二节 刑法的学理原则 109
一 刑罚个别化原则 109
二 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113
思考题 119
第五章 犯罪论体系概述 121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四要件犯罪论体系 123
一 犯罪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123
二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123
三 中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构成的学理争议 124
四 犯罪构成的学理分类 125
第二节 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概览 126
一 德国古典犯罪论体系:行为构成要件说 127
二 德国新古典犯罪论体系:违法行为类型说 129
三 德国目的论犯罪论体系:开放的构成要件说 131
四 日本犯罪论体系论要 133
思考题 136
第六章 构成要件符合性 138
第一节 构成要件的类型 139
一 行为类型说、违法类型说和违法有责类型说 139
二 违法构成要件与责任构成要件 147
三 一般构成要件与特别构成要件 149
四 基本的构成要件与修正的构成要件 150
第二节 构成要件要素 150
一 行为主体 151
二 行为 155
三 客体 163
四 结果 165
五 因果关系及客观归责理论 169
六 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177
七 行为状况与条件 180
思考题 181
第七章 违法性 183
第一节 违法性的实质及主客观违法观 184
一 违法的实质 184
二 主观违法论与客观违法论之争 188
第二节 实质上阻却违法的原则 192
一 结果无价值论之阻却违法原则 193
二 行为无价值论之阻却违法原则 195
第三节 法定的违法性阻却事由 195
一 正当防卫 196
二 紧急避险 209
第四节 超法规的违法性阻却事由 219
一 被害人承诺 220
二 自救行为 223
思考题 226
第八章 有责性 228
第一节 责任能力 232
一 责任能力概述 232
二 责任能力的认定 234
三 责任能力的分类 235
四 年龄与减轻刑事责任事由 239
第二节 责任故意 240
一 责任故意概说 240
二 故意的根据 241
三 故意的构成 245
四 故意的种类 245
五 故意与刑法上的事实认识错误 249
第三节 责任过失 254
一 过失的概念及种类: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 255
二 过失的本质 255
三 过失的构成:意识、意志特征及关注能力、关注义务与结果回避义务 256
四 过失犯的构成原则:有危害结果及法律规定 262
五 非犯罪化:合理信赖原则与被允许的危险 263
第四节 阻却责任的事由 264
一 适法期待可能性 264
二 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274
思考题 281
第九章 未完成罪 284
第一节 犯罪预备 285
一 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 285
二 犯罪预备的种类及其与阴谋犯的区别 287
三 犯罪预备的处罚 289
第二节 犯罪未遂 289
一 未遂犯的可罚性根据 290
二 犯罪未遂的成立 291
三 未遂犯的类型 299
四 不能犯的类型及其与未遂犯的区别 299
五 不能犯的立法例 309
六 我国刑法对未遂犯的处罚规定 311
第三节 犯罪中止 312
一 对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 312
二 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 316
三 犯罪中止的分类 322
四 犯罪中止的刑事责任 324
思考题 325
第十章 共同犯罪 327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成立 328
一 关于共同犯罪成立的学理之争 328
二 本书的立场 330
第二节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处罚根据 331
一 共同犯罪人的学理分类及其处罚 332
二 共同犯罪人的法律分类及其处罚 337
第三节 共同犯罪的分类 342
一 共同犯罪的法学分类 342
二 共同犯罪的法律分类 343
思考题 346
第十一章 罪数形态 348
第一节 一罪与数罪概述 348
一 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 349
二 非数罪并罚的几种情况 351
第二节 实质一罪 351
一 实质一罪的概念 351
二 实质一罪的类型 352
第三节 法定一罪 359
一 结合犯 360
二 集合犯 360
第四节 裁定一罪 362
一 裁定一罪的概念 362
二 裁定一罪的种类 362
思考题 368
第十二章 刑罚概述 370
第一节 刑罚的功能与目的 371
一 刑罚的基本属性及其概念 371
二 刑罚的功能 372
三 刑罚的目的 374
第二节 中国刑罚的体系 377
一 刑罚的体系概述 377
二 主刑及其相关刑罚之学理研讨 378
三 附加刑与非刑罚方法处罚 388
思考题 394
第十三章 刑罚裁量制度 396
第一节 量刑原则暨量刑情节概述 396
一 量刑原则的内容 397
二 量刑情节 398
第二节 累犯制度及问题研讨 400
一 累犯的概念及其分类 400
二 累犯的构成要件 400
三 对我国累犯制度的学理之争 403
第三节 自首、坦白与立功 406
一 一般自首 406
二 准自首与坦白 408
三 立功表现 410
第四节 数罪并罚的原则 410
一 中国刑法关于数罪并罚的原则 411
二 适用数罪并罚的条件及其不同情况下的适用 412
思考题 414
第十四章 刑罚执行制度 416
第一节 刑罚执行制度概述 416
一 刑罚执行制度概念剖析及相关规定 416
二 缓刑制度的基本属性 417
第二节 缓刑制度及问题研讨 418
一 缓刑的适用条件 419
二 缓刑的宣告及其效力 420
三 缓刑的考验期限及其法律效果 421
四 缓刑的撤销 422
五 关于对缓刑犯实行社区矫正的学理之争 422
第三节 减刑制度 425
一 减刑制度概述 425
二 减刑的适用条件 426
三 减刑的限度及其程序 427
第四节 假释制度研究 429
一 假释制度概述 429
二 假释的条件 430
三 假释考验期满的法律效果 432
思考题 433
第十五章 刑罚权的消灭 435
第一节 刑罚权的消灭论要 435
一 刑罚权的消灭与刑罚的消灭 435
二 刑罚权消灭的事由 436
第二节 时效 437
一 追诉时效规定的理论依据之争 438
二 时效等级及其期限计算 439
三 追诉时效的中断 440
四 追诉时效的延长 441
第三节 赦免 441
一 大赦制度 442
二 特赦制度 442
三 大赦和特赦的主要区别 443
四 学界关于在宪法中增设大赦制度的立法建言 443
思考题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