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1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目的 1
1.2 留德中国学生跨文化交流研究现状 4
1.3 本文的研究问题和学科定位 12
1.3.1 研究问题 12
1.3.2 学科定位 14
1.3.2.1 跨文化交际学 14
1.3.2.2 跨文化外语教学 15
1.3.2.3 跨文化交际学与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关系 17
1.3.3 本研究与以前研究成果的不同之处 18
1.4 论文结构 19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2
2.1 文化、教育与跨文化 22
2.1.1 文化与教育 22
2.1.1.1 文化维度与学校教育 22
2.1.1.2 文化因素与教学方式 27
2.1.1.3 文化因素与学习方式 30
2.1.1.4 文化因素与学术风格和思维方式 33
2.1.2 跨文化的形成 37
2.2 跨文化学习 40
2.2.1 学习的概念 40
2.2.2 跨文化学习的概念 40
2.2.3 跨文化学习的理论模式 43
2.2.3.1 跨文化学习的过程 43
2.2.3.2 跨文化适应 48
2.3 跨文化能力 57
2.3.1 跨文化能力的概念 57
2.3.1.1 学界对跨文化能力概念的表述 57
2.3.1.2 主要理论出发点 60
2.3.1.3 主要研究视角 64
2.3.2 跨文化能力的模式 69
2.3.2.1 跨文化能力的三个维度 69
2.3.2.2 跨文化能力的四个层面 75
2.4 小结 78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81
3.1 质性研究方法 81
3.1.1 资料收集的方法:访谈法 82
3.1.2 资料分析的方法:内容分析法 85
3.2 研究设计与实施 89
3.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90
3.2.2 资料收集的过程 96
3.2.2.1 准备工作 97
3.2.2.2 实施 98
3.2.2.3 过程反思 101
3.2.3 资料分析的过程 107
3.2.3.1 资料转写 107
3.2.3.2 阅读原始资料 107
3.2.3.3 内容编码 108
3.2.3.4 撰写备忘录 109
第四章 资料分析 110
4.1 交换生的跨文化能力在认知维度的表现和发展变化 110
4.1.1 对中德教学方式的共性和差异的认知 111
4.1.1.1 共性:严格的教学方式 111
4.1.1.2 差异:课堂气氛、教学内容和师生关系有所不同 112
4.1.2 对中德学习方式的共性和差异的认知 115
4.1.2.1 共性:认真的学习态度 115
4.1.2.2 差异:“德国学生有一种研究的态度” 116
4.1.3 对中德思维方式的共性和差异的认知 121
4.1.3.1 共性:保守、内敛的特点 121
4.1.3.2 差异:“他们的想法跟咱们真是不一样” 122
4.1.4 个人认知的发展变化 129
4.2 交换生的跨文化能力在情感维度的表现和发展变化 137
4.2.1 对待异质文化的态度 137
4.2.1.1 肯定指向 137
4.2.1.2 否定指向 139
4.2.2 对跨文化互动的态度 142
4.2.2.1 互动意愿 142
4.2.2.2 互动信心 144
4.2.3 个人情感态度的变化 146
4.2.3.1 对待异质文化态度的变化 146
4.2.3.2 个人性格特点的变化 147
4.3 交换生的跨文化能力在行为维度的表现和发展变化 153
4.3.1 与异文化伙伴交往的方式 153
4.3.1.1 课堂互动 154
4.3.1.2 课外交往 155
4.3.2 与异文化伙伴交往的策略 160
4.3.2.1 语言策略 160
4.3.2.2 人际策略 162
4.3.2.3 学习策略 169
4.3.2.4 成就策略 172
4.3.3 在跨文化语境中个人行为方式的变化 179
4.3.3.1 形成新的学习方法 180
4.3.3.2 获得新的人际交往技能 181
4.3.3.3 习得新的适合文化的行为方式 182
4.4 交换生的跨文化适应过程曲线分析 186
4.4.1 跨文化语境中的困难类型 186
4.4.1.1 学业方面 188
4.4.1.2 生活方面 195
4.4.2 跨文化适应过程曲线类型 199
4.4.2.1 U型曲线 201
4.4.2.2 逐渐上升型曲线 207
4.4.2.3 W型曲线 210
4.4.2.4 接近直线型曲线 213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215
5.1 对研究结果的总结与思考 215
5.2 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建议 225
5.3 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229
5.3.1 理论意义 229
5.3.2 实践意义 230
5.3.3 研究的局限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31
参考文献 233
附录一 254
附录二 256
附录三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