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中药化学研究意义及其进展 2
一、中药自然化学研究意义及进展 2
二、中药制备化学研究意义及进展 4
三、中药药物化学研究意义及进展 5
第三节 中药化学主要研究方向 7
第二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9
第一节 糖类化合物 9
一、概述 9
二、糖类的结构与分类 9
三、糖的理化性质 15
四、糖的检识 16
第二节 苷类化合物 17
一、概述 17
二、苷的结构与分类 17
三、苷的理化性质 21
四、苷的检识 24
五、苷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 25
第三章 醌类化合物 29
第一节 概述 29
第二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29
一、苯醌类 29
二、萘醌类 30
三、菲醌类 31
四、蒽醌类 32
第三节 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36
一、物理性质 36
二、化学性质 37
第四节 醌类化合物的检识 39
一、理化检识 39
二、色谱检识 40
三、醌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 40
第四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47
第一节 概述 47
第二节 简单苯丙素类 48
一、苯丙烯类 48
二、苯丙醇类 48
三、苯丙醛类 48
四、苯丙酸类 49
第三节 香豆素类 50
一、香豆素的结构与分类 50
二、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53
三、香豆素的检识 55
四、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 56
第四节 木脂素 58
一、木脂素的结构与分类 58
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 63
三、木脂素的检识 64
四、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 65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68
第一节 概述 68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68
一、黄酮类 70
二、黄酮醇类 71
三、二氢黄酮类 72
四、二氢黄酮醇类 72
五、异黄酮类 73
六、二氢异黄酮类 74
七、查耳酮类 74
八、二氢查耳酮类 75
九、橙酮类 75
十、花色素类 76
十一、黄烷醇类 76
十二、双黄酮类 77
十三、其他黄酮类 78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79
一、性状 79
二、旋光性 80
三、溶解性 80
四、酸碱性 81
五、显色反应 81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84
一、理化检识 84
二、色谱检识 84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 86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99
第一节 萜类化合物 99
一、概述 99
二、单萜 100
三、倍半萜 104
四、二萜 106
五、二倍半萜 109
六、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09
七、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114
八、萜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 114
第二节 挥发油 115
一、概述 115
二、挥发油的组成 116
三、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117
四、挥发油的检识 118
第七章 三萜类化合物 122
第一节 概述 122
第二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123
一、链状三萜 123
二、单环三萜 123
三、双环三萜 124
四、三环三萜 125
五、四环三萜 125
六、五环三萜 133
第三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溶血作用 142
一、物理性质 142
二、化学性质 143
三、溶血作用 144
第四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144
一、理化检识 144
二、色谱检识 145
三、三萜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 145
第八章 甾体类化合物 150
第一节 概述 150
一、甾体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150
二、甾体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 151
第二节 强心苷类化合物 152
一、概述 152
二、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 152
三、强心苷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156
四、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157
五、强心苷的检识 162
六、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 163
第三节 甾体皂苷 165
一、概述 165
二、甾体皂苷的结构与分类 166
三、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169
四、甾体皂苷的检识 170
五、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 170
第四节 C21甾体化合物 172
一、概述 172
二、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174
第五节 植物甾醇 174
一、概述 174
二、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175
第六节 胆汁酸类化合物 176
一、概述 176
二、胆汁酸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176
第七节 昆虫变态激素 177
一、概述 177
二、昆虫变态激素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178
第八节 醉茄内酯 178
一、概述 178
二、醉茄内酯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179
第九章 生物碱 182
第一节 概述 182
一、生物碱的含义 182
二、生物碱的分布 182
三、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182
四、生物碱的主要生物活性 183
第二节 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 183
一、鸟氨酸系生物碱 183
二、赖氨酸系生物碱 184
三、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生物碱 184
四、色氨酸系生物碱 187
五、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 189
六、组氨酸系生物碱 189
七、萜类生物碱 189
八、甾体类生物碱 190
第三节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192
一、物理性质 192
二、化学性质 193
第四节 生物碱的检识 197
一、化学检识 197
二、色谱检识 198
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 199
第十章 鞣质 203
第一节 概述 203
第二节 鞣质的结构与分类 203
一、可水解鞣质类 204
二、缩合鞣质类 212
三、复合鞣质类 215
第三节 鞣质的理化性质 217
一、物理性质 217
二、化学性质 217
第四节 鞣质的检识 217
一、色谱检识 217
二、化学检识 218
三、鞣质的波谱特征 218
第十一章 其他成分 221
第一节 脂肪酸类化合物 221
一、概述 221
二、脂肪酸的结构与分类 221
三、脂肪酸的理化性质 222
四、含脂肪酸的中药实例 223
第二节 有机含硫化合物 223
一、概述 223
二、含硫化合物及其中药实例 223
第三节 脑苷类化合物 224
一、概述 224
二、含脑苷类的中药实例 225
第四节 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 226
一、氨基酸 226
二、环肽 227
三、蛋白质和酶 229
第五节 矿物质 230
一、概述 230
二、矿物药 231
三、微量元素 232
第十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制备方法与技术 234
第一节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 234
一、概述 234
二、经典提取方法 234
三、现代提取方法 240
第二节 中药化学成分分离方法 244
一、概述 244
二、经典分离方法 245
三、现代分离方法 256
第三节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修饰方法 260
一、概述 260
二、中药有效成分结构修饰的准则和方法 262
第四节 中药化学成分生物转化方法与技术 275
一、概述 275
二、生物转化反应 275
三、生物转化体系及主要转化方法 277
四、生物转化程序及影响因素 280
五、中药化学成分生物转化的应用 281
第十三章 中药化学成分结构鉴定技术与方法 287
第一节 概述 287
第二节 化合物的理化鉴定 287
一、物理常数的测定 287
二、纯度测定 287
三、化合物的结构骨架与官能团的确定 288
第三节 波谱分析进行结构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288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88
二、红外光谱 288
三、核磁共振光谱 288
四、质谱 294
五、旋光光谱与圆二色谱 295
六、X射线衍射法 295
第十四章 中药化学成分制备与鉴定实例 297
第一节 糖和苷类化合物制备与鉴定实例 297
一、糖和苷类化合物制备原理 297
二、含有糖和苷类化合物的中药制备与鉴定实例 299
第二节 醌类化合物制备与鉴定实例 299
一、醌类化合物制备原理 299
二、含有醌类化合物的中药制备与鉴定实例 300
第三节 苯丙素类化合物制备与鉴定 305
一、苯丙素类化合物制备原理 305
二、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中药制备与鉴定实例 306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制备与鉴定实例 312
一、黄酮类化合物制备原理 312
二、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制备与鉴定实例 313
第五节 萜类和挥发油制备与鉴定 321
一、萜类和挥发油制备原理 321
二、含萜类或挥发油的中药制备与鉴定实例 326
第六节 三萜类化合物制备与鉴定 336
一、三萜类化合物制备原理 336
二、含三萜类化合物的中药制备与鉴定实例 338
第七节 甾体类化合物制备与鉴定 351
一、甾体类化合物制备原理 351
二、含甾体类化合物的中药制备与鉴定实例 351
第八节 生物碱类化合物制备与鉴定实例 357
一、生物碱类化合物制备原理 357
二、含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制备与鉴定实例 361
第九节 鞣质类化合物制备与鉴定实例 376
一、鞣质类化合物的制备原理 376
二、含有鞣质类化合物的中药制备与鉴定实例 378
第十节 其他成分制备与鉴定实例 381
一、化合物制备原理 381
二、其他成分的制备与鉴定实例 382
第十五章 中药药物成分的代谢 384
第一节 概述 384
第二节 肠内菌与中药药物成分结构的生物转化 384
一、水解反应 385
二、氧化反应 386
三、还原反应 388
四、异构化反应 390
五、含氧化合物向含氮化合物的转化 390
六、脱酰基化(酯解)作用 391
七、酯化作用 392
八、聚合反应 392
九、碳苷的水解 392
第三节 中药药物成分在肝脏的代谢 394
一、肝脏药物代谢的氧化反应 394
二、肝脏药物代谢的还原反应 401
三、肝脏药物代谢的水解反应 402
四、肝脏药物代谢的结合反应 405
第十六章 中药药物动力学 413
第一节 概述 413
一、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意义 413
二、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特点 414
第二节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415
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415
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应用 416
第三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 417
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417
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应用 419
第四节 中药药代-药效动力学 420
一、中药药代-药效动力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420
二、中药药代-药效动力学研究应用 420
主要参考文献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