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章 坎坷求学的少年 7
耕读之家 8
滴水穿石的座右铭 12
兄长如父 14
效实的新闻人物 16
第二章 如冰似火的青年 23
猫吃鼠的启示 24
三位老师 26
这不是我呆的地方 34
从此走上科研路 41
爱妻叶毓芬 43
赌气留洋 48
初露锋芒 51
热血青年 57
获博士学位 61
第三章 国破人流离 67
投奔陈铭枢 68
北上山大 70
抗日学潮 74
战火纷飞西迁路 79
在中大的日子 83
“同济”难同心 86
来自李约瑟的敬意 90
受聘复旦 94
与三青团的较量 97
艰难岁月里的科研成果 100
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 105
第四章 建设新中国 113
冒险回国迎解放 114
肝胆相照 118
第一副校长 122
组建海洋研究所 136
有关海鞘的后继研究 146
文昌鱼 148
李森科学派 159
首届遗传学座谈会 177
第五章 风雨中的坚持 189
步履维艰 190
五教授案 194
四国渔业会议 203
克隆先驱 207
“文化大革命”风暴 218
肿瘤免疫实验 231
核质杂种鱼 236
第六章 老骥负重在征途 241
第一个中美科研合作 242
童鱼出世 250
忍辱负重 253
硕果累累 261
鸳鸯失偶 264
长了平衡器的金鱼 267
第七章 重生的喜悦和生命的遗憾 269
乔木春华 270
良师益友 276
科研是靠双手做出来的 286
放眼看世界 290
筹建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94
鞠躬尽瘁 301
永远的怀念 304
童第周大事年表 309
参考文献 321
后记 323
跋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