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 3
一、二十八画生 3
二、先行者 7
三、大潮起兮 11
四、湘江击水人 16
五、南陈北李 22
六、蛰居上海的孙中山 26
七、悄然进行的大事变 29
八、“永丰舰”护驾 34
九、创办黄埔军校 38
十、张国焘的殊荣与堕落 41
十一、毛泽东在异党高层 46
十二、北上之哀与东征之胜 50
十三、韬晦之计 55
十四、“廖案”给蒋介石提供机会 58
十五、蒋介石发起第二次东征 62
十六、“三雄”归流 66
十七、见解独到的“农运大王” 69
十八、“中山舰事件” 73
十九、北伐终于发动 78
二十、军阀不经打 82
二十一、东南战事 87
二十二、五原誓师 91
二十三、五省联军的覆灭 94
二十四、迁都之争 97
二十五、山雨欲来 100
二十六、南京政府挂牌 103
二十七、宁汉合流 107
二十八、不能再退的奋起 111
雄关如铁 121
二十九、“上山去”的远见 121
三十、桂系逼宫 127
三十一、蒋介石高调复出 131
三十二、蒋介石重掌北伐之后 136
三十三、东北易帜 141
三十四、工农革命军落脚井冈山 146
三十五、起义火种的保存者 151
三十六、朱、毛会师之路 157
三十七、红火的山麓 160
三十八、成败之道 165
三十九、开辟的履痕 170
四十、蒋桂之战 175
四十一、蒋、冯反目 180
四十二、各个击破 183
四十三、不曾料想的苦果 188
四十四、日本抢占东北之后 191
四十五、山上的争论 197
四十六、李立三的热昏计划 206
四十七、富田的教训 212
四十八、棋高一筹 217
四十九、“主席”的称号 223
五十、蒋介石抱定“攘外先安内” 231
五十一、长城抗战烽火 236
五十二、胜负皆在人 241
五十三、毛泽东逆境中的求索 246
五十四、究向何方 251
五十五、与张国焘的分歧 261
五十六、奠定西北 269
危亡关头 283
五十七、十字路口的蒋介石政府 283
五十八、“双十二”之变 289
五十九、无法逃避 299
六十、国联靠不住 303
六十一、南京沦陷 308
六十二、从徐州到武汉 312
六十三、延安对抗战的深度指导 319
六十四、“下凡”与叛逃 326
六十五、莫斯科的选择 331
六十六、汪精卫当了汉奸 334
六十七、国共摩擦事端再起 342
六十八、同室操戈的一幕 347
六十九、长沙成为焚烧日军的“天炉” 353
七十、“百团大战”打出八路军威名 357
七十一、应以大国之礼待之 360
七十二、远征军的胜与败 366
七十三、断供后的延安 374
七十四、蒋介石的无奈与收获 378
七十五、夫人外交 383
七十六、鄂西这一仗 388
七十七、开罗的荣耀 393
七十八、重围中的修炼 397
七十九、倒孔风潮 403
八十、周恩来回延安 407
八十一、困兽之斗 413
八十二、赫尔利访问延安 416
八十三、芷江为日寇画句号 421
八十四、国共分别召开的两个大会 426
国共争锋 433
八十五、山城四十三日 433
八十六、纸上的协定 439
八十七、国民党陪都政协会议 443
八十八、东北成为国共注目的焦点 446
八十九、在宣布停战的日子里 452
九十、内战序幕 455
九十一、苏中报捷 458
九十二、陇海奏凯 463
九十三、放弃延安 466
九十四、三败胡宗南 471
九十五、东线西线频报捷 474
九十六、战略挺进 478
九十七、工委的使命 484
九十八、东北攻势 491
九十九、历史在这里分野 498
一百、城南庄记忆 503
一百零一、动摇根基之战 507
一百零二、决战从辽沈开始 511
一百零三、吃了一锅夹生饭 518
一百零四、兵临城下的谈判 527
一百零五、“王朝”将覆 534
一百零六、不搞南北朝 538
一百零七、砥定东南 544
一百零八、千里追歼 549
一百零九、解放军进军大西北 555
一百一十、盛典时刻 561
一百一十一、西南大迂回 567
一百一十二、新格局 572
参考文献 581
后记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