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四在农家”打造最美乡村 3
第一节 “四在农家”起源 6
一、“四在农家”雏形 7
二、“四在农家”历程 9
三、“四在农家”是时代产物 15
第二节 “四在农家”内涵 16
一、富在农家增收入 16
二、学在农家长智慧 19
三、乐在农家爽精神 20
四、美在农家展新貌 21
第三节 “四在农家”创建机制 25
一、工作机制 25
二、投入机制 26
三、帮扶机制 27
第四节 “四在农家”创建原则 28
一、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 28
二、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主体 30
三、以农民群众得实惠为根本 30
四、以开拓创新为动力 31
五、以改进干部作风为抓手 31
六、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障 32
第五节 标准化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32
一、标准化体系产生背景 33
二、标准化体系基本内容 34
三、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34
四、标准化体系亮点 34
第六节 “四在农家”成效 35
一、调动了农民持续创建的激情 36
二、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37
三、促进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39
四、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40
五、增进了社会和谐文明 41
第七节 “四在农家”发展方向 42
一、由重抓环境改善向突出抓产业富民转型 42
二、由重抓创建扩面向突出抓科学管理转型 43
三、由重抓新村建设向突出抓文化内涵转型 44
四、由重抓品牌打造向突出抓品牌利用转型 45
五、由重抓农村建设向突出抓城乡统筹转型 46
六、创建活动向新农村建设服务标准化转型 47
附录 50
以“四在农家”为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贵州遵义“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纪实之一 50
搭建沟通党心民心的桥梁——贵州遵义“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纪实之二 55
创新农村群众工作路子——贵州遵义“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纪实之三 59
干部有抓手 群众有奔头 63
第二章 “五心教育”占领精神高地 65
第一节 搭建平台 70
一、写入党代会报告 70
二、实施方案 71
三、党群共建 72
四、营造环境 73
五、打造品牌 75
第二节 开展培训 76
第三节 典型带动 77
一、灭鼠专家杨再学 78
二、见义勇为的王国勇 81
三、“蔬菜大王”高崇峻 83
四、妯娌孝敬瘫痪公婆 86
第四节 夯实基础 89
第五节 保持常态 93
一、评选道德模范 94
二、与地方文化结合 96
三、融入节庆活动 97
四、营造环境氛围 98
第三章 “小财政”支撑大民生 101
第一节 基础实施惠民 107
一、抓基础——交通 108
二、抓“命脉”——水利 111
三、抓“血液”——电力 114
四、抓保障——社会建设 117
第二节 智力助民 119
一、“远教工程” 119
二、“阳光工程” 130
第三节 产业富民 135
一、调整结构 135
二、政策支持 137
三、项目扶持 138
四、土地流转 139
五、完善林权 142
六、助推融资 142
七、整体推进 143
第四节 分享人口红利 146
第五节 打造精神家园 164
一、建设文化阵地 165
二、壮大文化队伍 166
三、建立健全机制 166
四、建立规章制度 168
五、丰富文化生活 169
第四章 经济弱县兴办教育强县 173
第一节 教育优先 180
一、优先谋划发展 181
二、优先保障经费 181
三、优先引进人才 182
四、优先解决困难 182
五、优先改善待遇 183
第二节 教育公平 183
一、校舍同质 184
二、设施同配 185
三、师资同优 186
四、质量同好 186
第三节 强化管理 187
一、队伍建设 188
二、规范办学 189
三、精细管理 190
四、校园文化 191
五、依法治校 192
第四节 教师为本 193
一、造就校长队伍 194
二、培养教师队伍 196
第五节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204
一、以德育为首 204
二、礼仪文化 207
三、亲情文化 208
四、环境文化 208
第六节 人事制度改革 209
第五章 生态建设促人与自然和谐 213
第一节 顶层设计 218
第二节 统筹实施 224
一、生态农业 224
二、生态林业 232
三、生态水利 233
四、生态畜牧 235
五、生态旅游 236
六、生态村庄 237
七、生态城镇 239
第三节 林业体制改革 241
一、“五个坚持” 242
二、配套改革 243
第四节 创新营林模式 247
一、工业原料林基地模式 247
二、中幼林抚育模式 248
三、林下种植模式 248
四、林下养殖模式 248
第五节 林业制度保障 249
一、征占用林地管理制度 249
二、森林资源管理制度 250
三、生态环境监察制度 252
四、执法综合管理制度 257
第六章 社会治理构建长安余庆 261
第一节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264
一、统筹农村社区建设 265
二、农村社区建设原则 268
三、夯实基层基础 269
四、农村社区建设成效 278
第二节 整合社会治理资源 279
一、团队接访、包案、稳控 281
二、联席会议制度 282
三、整合民间力量 284
四、排查例会制度 288
五、落实“六有”保障 289
第三节 社会治理机制 290
一、风险评估机制 290
二、排查整治机制 292
三、“三线化解”机制 292
四、“三类管理”机制 293
五、多元调解机制 297
六、应急处置机制 300
七、考核激励机制 302
第四节 畅通民意诉求渠道 303
一、构建四级网络 304
二、完善“六统六揽” 307
三、系牢“六包责任” 310
四、做到“七个有” 312
第五节 “余庆经验”启示 315
第七章 筑牢“篱笆墙”风清气正为人民 319
第一节 建立防腐机制 321
一、编织思想道德“笼子” 323
二、编织权力运行“笼子” 325
三、编织机会成本“笼子” 328
第二节 推进三大改革 330
一、派驻机构改革 330
二、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 331
三、规范乡镇纪检监察建设 331
第三节 盯紧三大重点 332
一、盯紧民意 332
二、盯紧民利 333
三、盯紧热点 333
第四节 实施四大工程 334
一、强基工程 334
二、教育工程 335
三、阳光工程 335
四、便民工程 336
第五节 创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337
一、基层党建的必然选择 338
二、搭建服务平台 340
三、构建服务体系 348
四、强化服务管理 352
五、提升服务能力 353
六、促进和谐稳定 356
七、探索新理念 358
八、带来新气象 362
第八章 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回归干群鱼水情 367
第一节 群众工作能力提升年 372
第二节 理念培育 375
一、群众工作原则 376
二、群众工作内容 379
三、群众工作路径 381
四、群众工作重点 382
五、群众工作能力 383
第三节 民情走访 385
第四节 积案化解 387
第五节 践行承诺 388
第六节 实事惠民 389
第七节 干群结亲 392
第八节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