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传播学论丛 第1辑》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克勤,严功军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1487105
  • 页数:229 页
图书介绍:《认知传播研究论丛》是对认知传播这一当下新兴传播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探索的学术论文集,不仅对认知传播的研究起点、对象、依据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宏观性的学理建构,又对认知传播的现实实践进行了微观性的案例透析,多维度展示认知传播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认知传播学科的学理建构&欧阳宏生 1

一、认知传播学研究的源起、目的和意义 2

二、认知传播学研究现状与文献分析 5

三、认知传播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10

认知传播学的宏观学术视野——视角、依据、对象和方法&林克勤 15

前言 从透明传播观到体认传播观 15

一、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学派、思潮的认知传播学 17

二、认知传播学产生的条件与依据 18

三、认知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0

四、认知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23

五、结论 25

西方媒介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走向&邵培仁 展宁 29

一、媒介社会学的学科范围 30

二、媒介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社会学视野下的传播 32

三、媒介社会学的十大理论成果 36

四、媒介社会学的未来走向 49

“认知传播”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周鸿铎 58

一、现有理论解决不了的“例外” 59

二、“认知传播”研究范式探索和设计 61

三、确立“认知传播”范式体系 63

认知传播学:超学科研究的增长点&刘玉梅 64

一、引言 64

二、超学科理念的提出 65

三、传播学的超学科发展 67

四、结语 70

传播学研究的认知神经科学进路——认知神经传播学展望&姜孟 72

一、认知神经科学概述 73

二、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的结合 75

三、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的具体案例 78

四、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的前景 82

视觉传播基本元素与电视编辑创新&王甫 85

一、点的强化和弱化 87

二、有形线条与无形线条的表现力 89

三、现场版与轴线规则的简约化 94

传播研究的起点:作为传播主体的人、人的认知与传播&蒋东旭 98

一、从认识论的发展看传播中人的主体地位 99

二、人的认知与传播 100

三、认知传播研究对人的异化 104

认知传播:融合视野中多元传播的创新研究&朱婧雯 106

一、学科地位:三重背景奠定认知传播坚实根基 107

二、学科框架:三维视野塑造认知传播研究空间 109

三、学科范式:二元路径洞悉认知传播内在规律 112

体验认知视角下的传播研究——以CCTV和CNN索契冬奥会报道为例&赵永峰 115

一、引言 115

二、新媒体时代学科融合发展 116

三、认知视角的传播研究 117

四、结语 124

认知科学在电视传播实践中的创新应用&吴克宇 126

一、传播语态的创新应用 127

二、传播议程的创新运用 128

三、大数据新闻的创新应用 128

四、社交媒体的创新应用 129

五、台网融合的创新应用 129

后现代状态下的精神交往&林克勤 131

一、主体间性与精神交往 133

二、从生活世界到世界图景——精神交往的先验基础 135

三、精神交往中的知识传播与语言游戏 138

四、精神交往中的意义建构和理解 141

五、结语 145

修辞传播学与灾难新闻抒情叙事研究&彭华新 151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设计 152

二、修辞行为:灾难新闻中“求美”与“求真”之悖 153

三、修辞本质:语境、身份与善意的“劝说” 155

四、修辞伦理:灾难新闻抒情的人性回归与叛离 158

五、结论与反思 160

认知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王寅 163

一、概述 163

二、早期理论回顾 164

三、后现代哲学和认知语言学 166

四、认知传播学 169

五、结语 174

公众社会认知与中国对俄传播策略思考&严功军 177

一、公众社会认知与对外传播效果 178

二、俄罗斯公众对中国的社会认知建构 178

三、中国对俄传播的“认知缺位”问题 183

四、中国对俄传播策略的“认知”思考 185

中国媒介理论研究的当代镜像与发展趋势&张健康 188

一、研究概述 188

二、中国媒介理论研究的酝酿期(1988—2001年) 189

三、中国媒介理论研究的成长期(2002—2008年) 193

四、中国媒介理论研究的成熟期(2009年至今) 202

五、结语:中国媒介理论研究的展望 205

社会认知视角下的健康传播偏向&刘国强 208

一、健康传播中的媒介偏向概述 209

二、当前健康传播认知偏向的具体表现 211

三、社会认知视角下健康传播偏向的形成机制分析 213

四、结语 216

传播中的“面子”:一种认知的研究视角——从面子理论到礼貌理论再到面子协商理论&陈佑荣 218

一、社会认知视角下的面子传播:戈夫曼及其面子理论 219

二、语言认知视角下的面子传播:布朗与莱文森的礼貌理论 222

三、文化认知视角下的面子传播:丁云珠的面子协商理论 224

四、结语 226

后记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