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二、概念内涵 3
(一)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科学内涵 3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丰富内涵 5
(三)国家规划纲要中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阐述 6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评述 7
(一)国外区域政策评价研究 8
(二)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评价研究 14
第二章 区域政策影响效应的理论基础 30
一、不同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区域政策效应阐释 30
(一)新古典增长和内生增长理论对区域政策影响的不同判断 30
(二)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的区域政策效应 31
(三)基于内生增长和NEG理论的马丁模型 35
(四)新制度经济学对区域政策效应的解释 37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39
(一)推动基础设施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 40
(二)加速中西部地区资本形成 41
(三)带动产业西进和东西部产业结构升级 42
(四)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集聚 44
(五)加快中西部地区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45
(六)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 45
三、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增长趋同效应模型构建 46
第三章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实施及空间格局 51
一、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类型和特点 51
(一)主要类型 52
(二)主要特点 54
二、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主要区域政策及战略空间布局 57
(一)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规划和方案 58
(二)战略空间布局 63
三、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区域政策及战略空间布局 64
(一)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区域政策 64
(二)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规划和方案 65
(三)战略空间布局 71
四、振兴东北的主要区域政策及战略空间布局 72
(一)振兴东北经济的区域政策 72
(二)促进东北振兴的区域规划和方案 73
(三)战略空间布局 76
五、促进中部崛起的主要区域政策及战略空间布局 76
(一)促进中部崛起的区域政策 77
(二)促进中部崛起的区域规划和方案 78
(三)战略空间布局 80
第四章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中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 84
一、区域经济增长及规模格局变动 86
(一)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86
(二)区域经济规模格局 90
二、三次产业发展格局变动及产业集聚与扩散 93
(一)三次产业发展格局及对地区差异变动的贡献 93
(二)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转移 98
三、投资、消费及对外开放格局变动 107
(一)固定资产投资格局 107
(二)消费格局 108
(三)对外开放格局 110
四、公共财政收支及转移支付格局变动 112
(一)财政收支格局 112
(二)转移支付格局 117
五、就业增长和居民收入格局变动 120
(一)就业增长及工资增长格局 120
(二)城乡居民收入格局 123
六、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格局变动 128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及指标体系构建 128
(二)基本生存服务格局 130
(三)基本发展服务格局 133
(四)基本环境服务格局 137
七、主要结论与启示 141
第五章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对增长趋同的效应评估 145
一、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效应评估 145
(一)经济增长趋同判断 145
(二)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因素解析 152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对经济增长趋同的效应估算 158
二、对区域居民收入增长趋同的效应评估 164
(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趋同判断 164
(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趋同的影响因素解析 169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趋同的效应测算 173
三、对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增长趋同的效应评估 177
(一)基本公共服务增长趋同判断 177
(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增长趋同的影响因素解析 180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对基本公共服务增长趋同的效应测算 182
第六章 未来中国区域发展差距趋势预判 189
一、影响未来区域差距变动的因素分析 189
(一)促进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的主要因素 189
(二)导致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潜在风险 195
二、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距的趋势预判 198
(一)基于ARMA模型的人均GDP省际差距预测 199
(二)基于二次指数平滑法的人均GDP省际差距预测 201
三、农村收入水平省际差距的趋势预判 203
(一)基于ARMA模型的农村居民收入省际差距预测 203
(二)基于二次指数平滑法的农村居民收入省际差距预测 204
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省际差距的趋势预判 205
第七章 进一步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 208
一、国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 208
(一)欧盟区域政策与结构和凝聚基金 208
(二)美国区域政策与问题区域导向 210
(三)英国区域政策与关注多重目标 211
(四)日本区域政策与解决“过密”“过疏”区域问题 211
二、中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 212
(一)区域政策体系化、规范化 213
(二)区域政策精准化、有效性 213
(三)政策机制市场化、多元化 214
(四)政策协调机制化、长效化 214
(五)其他政策配合协同实施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