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绪论 5
一 “理论体系”研究的缘起 6
(一)梳理归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积淀的需要 6
(二)深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需要 9
(三)尽快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需要 10
(四)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13
二 研究的题中之义 14
(一)几组主要概念及其关系的辨析 14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互动逻辑 16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发展 19
一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主题 19
(一)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主题 20
(二)确定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主题的客观历史依据 23
二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发展 26
(一)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前提(1840年6月—1949年10月)——以获取现代性资格为目的的“社会革命”对中国现代性诉求的根本观照及基本生效 27
(二)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酝酿发端阶段(1949年10月—1975年初)——以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为首要目标的“运动式建设”的试步出场及走向终结 34
(三)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形成阶段(1975年初—2002年11月)——以回归现代性理性本质为基点的“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导入及高效推进 39
(四)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发展阶段(2002年11月—现在)——以重融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为本质要求的“科学发展”的初步萌生及现实意蕴 43
小结 48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51
一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根本指导 51
(一)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 52
(二)马克思关于现代化是世界性历史潮流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 54
(三)马克思关于现代化实现形式多样性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 55
(四)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现代化建设先决条件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 57
(五)马克思关于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 59
二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合理内核——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参照 63
(一)原生现代化理论的合理内核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64
(二)后发现代化理论的合理内核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66
(三)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72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基因 77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其对党的现代化理论的促生作用 78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思想及其对党的现代化理论的促生作用 80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尤其是德育的思想及其对党的现代化理论的促生作用 82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朴素辩证思维方式及其对党的现代化理论的促生作用 85
(五)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真务实、革故鼎新的认知方式及其对党的现代化理论的促生作用 87
(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非中国”烙印的外来文本转化为党的现代化理论内容的重要媒介 88
小结 91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客观基础 93
一 中国国情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理论 94
(一)中国国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关系探讨 94
(二)认识与把握中国国情的基本要求 96
二 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作用 99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其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导意义 99
(二)当代中国的一般国情及其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制 106
小结 123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 125
一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的主要内涵 125
(一)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方法 126
(二)实践创新的方法 135
(三)群众路线的方法 139
(四)矛盾分析的方法 142
(五)系统分析的方法 146
二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的重要意义 147
(一)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的理论意义 147
(二)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的实践意义 149
小结 151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理 153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色”内涵 15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 15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共性与中国个性的统一 15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统一 16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164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165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设定 16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16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17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17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184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式 193
(一)渐进式发展 193
(二)跨越式发展 198
(三)协调式发展 202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20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与直接动力 20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与协同动力 21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 21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 215
小结 217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实践模式 219
一 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转型模式 219
(一)当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转型模式 220
(二)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转型模式 225
(三)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转型模式 230
二 中国特色区域现代化模式 241
(一)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及其比较 242
(二)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启示意义 246
小结 250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特征意义 251
一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鲜明特征 251
(一)超越思辨的实践性 251
(二)前所未有的开放性 252
(三)贯彻始终的人民性 253
(四)独具风格的民族性 255
(五)强烈鲜明的时代性 257
二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意义 258
(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重大发展 258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260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高的集中体现 261
(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益借鉴 263
小结 264
结束语 267
参考文献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