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题 1
一 中国社会的传统格局 2
二 资本入侵与劳工阶级的形成 6
三 劳资矛盾与社会建设的诸种方案 8
四 走向全面革命 16
第二章 占有、经营与治理:理论阐释的一种尝试 22
第一节 占有 22
一 占有的三种理想型 23
二 中间形态 26
第二节 经营 30
一 经营的概念 30
二 经营的三种理想类型 31
第三节 治理 34
一 体制治理 35
二 知识治理 39
三 民情治理 42
第三章 总体体制下的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46
第一节 不断运动与调整的三十年 47
一 1949—1956年: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形成 47
二 1957—1965年:集权与分权的不断变动 54
三 1966—1978年:全面动乱及新的曙光 60
第二节 单位制:总体体制下的企业组织 65
一 作为一种治理形态的单位制 68
二 单位制的“社会动力学” 73
第三节 单位内部的团结机制 80
第四章 双轨制改革中劳动关系的转变 90
第一节 双轨制下的二重社会结构 90
第二节 乡镇企业:集体制下的劳动关系 97
一 多重占有结构 98
二 经营至上的营利活动 100
三 双轨治理体制 106
四 承包制话语 110
五 家庭与宗族的复兴 114
第三节 国营企业:承包制下的劳动关系 121
一 国营企业承包制改革 121
二 承包制下劳动关系的转变 128
三 国营企业中的集体制 132
第五章 市场化改革中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137
第一节 政府与资本双重推动下的市场化浪潮 137
一 政府推动下的市场化改革 137
二 分税制改革与企业的变局 141
第二节 企业改制及其占有关系的转型 143
一 国营企业的产权变革 146
二 民营企业的发展 150
第三节 市场化劳动关系的形成 153
一 农民工流动与雇佣制劳动关系的形成 153
二 国有企业的危机与职工下岗分流 158
第六章 社会建设与劳动关系的治理 166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工厂 166
一 全球资本条件下的发展格局 166
二 劳资关系及社会矛盾的诸面向 170
第二节 劳动关系矛盾的表现 174
一 国际生产分工的底端效应 174
二 企业改制的历史遗留问题 179
三 劳工治理中的制度偏移 181
第三节 劳动关系的公共治理 185
一 技术治理与社会责任 185
二 企业中的员工参与 190
三 工会的作用 200
第七章 小结 207
参考文献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