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二章 经济增长方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15
2.1 经济增长方式对西方城市空间的影响 16
2.2 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城市空间的影响 24
第三章 失速之城 35
3.1 失速在城市空间中的具体表现 37
3.2 失速的危机 43
第四章 科学技术对中国城市空间的影响 45
4.1 从技术哲学角度看城市空间发展 46
4.2 科学技术改变城市空间 47
4.3 中国城市发展周期——技术突围 52
4.4 现代信息技术对当代城市空问的影响 53
第五章 体制的力量 57
5.1 襁褓中的中国权力之城 58
5.2 走向自我生存意识独立的中国城市 60
5.3 脱离城市体制进步的城市发展——旧体制下的经济改革 61
5.4 体制改革——面临体制抉择的中国城市 62
5.5 节制体制 66
5.6 家庭体制——社会问题就是家庭问题 69
第六章 新中国城市空间及区域经济发展回顾 73
6.1 被权力禁锢、农业经济体制下的世袭城市 74
6.2 国家安全战备主导的城市空间转移 75
6.3 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 76
第七章 中国城市空间发展微观因素分析 83
7.1 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85
7.2 城市规划管理与决策机制 89
7.3 权、利交集割据的城市 90
7.4 城市信息网络发展 94
7.5 城市空间规划 95
7.6 城市设计 98
第八章 区域空间总体战略规划——非对称均衡 101
8.1 区域空间发展因素分析 103
8.2 矛盾的均衡点——非对称均衡理念 111
8.3 非对称均衡理念与中国发展的融合 114
8.4 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实现“非对称均衡”的强大力量 115
8.5 非对称均衡理念的规划目标 118
第九章 非对称均衡理念的区域规划实施策略 121
9.1 行政区域再划分 122
9.2 土地再次集中——在中西部建立13个农业大区 123
9.3 在经济发达区域建立27个聚合城市 125
9.4 在农业大区、“聚合城市”之间及内部建立工业聚居区 128
第十章 “多极复合城市”与“聚合城市” 135
10.1 “多极复合城市”策略 136
10.2 “聚合城市”空间发展规划设计手法 148
10.3 “聚合城市”以外小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155
第十一章 未来的城市 165
11.1 机器时代的延续 166
11.2 后机器时代的跨越 167
11.3 数据时代 168
注释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