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细菌”的近代中国医疗史 外感热病的知识转型与日常生活》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皮国立著
  • 出 版 社:中医研所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860346313
  • 页数:41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台湾的中国医疗史之过往与传承——从热病史谈新进路 1

第一节 书写「无中生有」的中医疾病史 1

第二节 回顾的核心——台湾的中国医史之原始脉络 4

第三节 史家的第一代新医史之路 7

第四节 内、外史的距离 11

第五节 从热病的近代转型谈起 18

第六节 新医史的尝试——「重层医史」(The diversity of medical history research)视角的史学研究法 26

第二章 论争前的和谐——近代中西医知识中的「热病」论述初探 39

第一节 前言 39

第二节 中西医初遇时的热病容貌 40

第三节 中医——热感之外 44

第四节 身体的内与外——感受与致病 48

第五节 中西医治疗与预防之文化初遇 51

第六节 小结——似曾相识到貌合神离之前 58

第三章 民国中医的外感热病文献——以伤寒、温病书籍为中心的考察 60

第一节 前言 60

第二节 古典医学之绪馀 61

第三节 西方医学的影响与「中医传染病学」渐趋成型 70

第四节 日本医书的影响 79

第五节 古典医学在民国复兴的三条线索:寒温融和、西医与日本的影响 89

第六节 小结——「再正典化」(renewed canonization)的热病书籍及其衍生之课题 97

第四章 中西医诠释疾病的界线与脉络:以近代中国「伤寒」(Typhoid fever)史为例的讨论 103

第一节 前言 103

第二节 伤寒「西名汉译」之源流 106

第三节 「伤寒」的中国医学脉络 113

第四节 另一种声音——温病学的脉络 118

第五节 病名重释或在中西论争中消亡 121

第六节 中医的新伤寒论述 124

第七节 小结——翻译、诠释与再生的中国医史 132

第五章 菌在气中——民国中医对西方细菌论的吸收、排拒与汇通 138

第一节 前言 138

第二节 西方细菌学的轨迹 139

第三节 中医细菌新说之发韧 145

第四节 中国医学的的回应——章太炎「据古释菌」的例子 156

第五节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一——对气论的坚持 163

第六节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二——观察、实验方法与治疗学 170

第七节 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思维 177

第八节 小结——具选择性的细菌论述 191

第六章 新中医的实践与困境——恽铁樵(1878-1935)谈《伤寒论》与细菌学 194

第一节 弃文从医的经过 194

第二节 恽铁樵之历史地位与本章问题意识 196

第三节 从古医籍中寻求灵感——读书与临症的再定义 199

第四节 攘外必先安内——「叶派」流毒与学术反思 202

第五节 恽铁樵对细菌学的认识与回应 206

第六节 对中西医病名定义之讨论 212

第七节 小结——民初中医的困境 218

第七章 气与个人——中医热病学的身体、疾病与日常空间论述 221

第一节 前言 221

第二节 微生物的现代性与「个人」卫生之社会背景 222

第三节 细菌学之外:中医视角下的外感热病与「气」的位置 234

第四节 侧写反细菌视角:中西医汇通下的疾病观 241

第五节 中医的防病论述及日常生活的转型 248

第六节 热病的医疗空间、居处与日常生活 254

第七节 小结 270

第八章 调养、饮食与禁忌:古典理论在病患世界的转型 273

第一节 前言 273

第二节 古典食物禁忌学说和热病之关系 274

第三节 近代身体观转型之一例——气与抵抗力 280

第四节 饿不死的伤寒 287

第五节 西方的营养、中国的禁忌 293

第六节 热病后之「虚」与「复」 298

第七节 个人的卫生现代性诞生——气、血、精身体观的延续与转化 302

第八节 小结 310

第九章 总结论 312

第一节 检讨:贡献与侷限 312

第二节 西风又东风——传统医学视角的文化史 318

第三节 「重层医史」视角下的医疗史与国史 325

附表:〈民国时期中医热病学文献编年类纂表〉 329

附图 360

徵引书目 374

中英文摘要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