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二 研究综述 3
三 研究方法、目标 8
第一章 《法苑珠林》与其所体现的文化切面 9
第一节 《法苑珠林》概貌 9
一 《法苑珠林》作者道世生平 9
二 《法苑珠林》的版本问题 11
第二节 从《法苑珠林》设篇看类书所体现的文化切面 14
第二章 被祭祀的佛陀——《法苑珠林·祭祠篇》研究 33
第一节 祭祀在中土 33
一 中土祭祀活动的重要性 33
二 对待鬼神理性态度的出现 36
第二节 佛教初传中国的介质与问题 38
一 契合的介质 38
二 调整的必要性 39
三 调整的过程、限度、结果 39
第三节 《法苑珠林·祭祠篇》思想及价值 49
一 《祭祠篇》用意探讨 49
二 从道世的探讨看唐代盂兰盆节仪式中存在的问题 52
第三章 新态度与旧传统:佛教与中土巫术文化——《祈雨篇》《眠梦篇》《占相篇》等篇的研究 58
第一节 佛教与祈雨——《祈雨篇》研究 58
一 中土祈雨巫术及其思想基础 58
二 佛教的“雨”观念及感雨方式 63
三 佛教与中土祈雨的结合及影响 79
第二节 关于咒术、梦、占相的新理论——《眠梦篇》《占相篇》《咒术篇》研究 88
一 从《眠梦篇》看佛教“梦”理论 88
二 佛教关于“占相”“咒术”的理论与态度 94
第四章 佛教与儒治社会伦理的互释——《轮王篇》《君臣篇》《至诚篇》《忠孝篇》等篇的研究 108
前言:儒学社会的建立 108
第一节 佛教与中土“君道”——《轮王篇》《君臣篇》《纳谏篇》研究 110
一 “君道”的选择与中土伦理思想的确立 111
二 佛教与君道的交集 113
三 《轮王篇》《君臣篇》《纳谏篇》体现的君道理论 120
第二节 佛教与君子人格——《审察篇》《思慎篇》《俭约篇》《惩过篇》《和顺篇》等篇的研究 132
一 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与维度 132
二 佛教精神与君子人格的互释 137
第三节 佛教与核心伦理之“忠孝”——《忠孝篇》研究 150
一 儒家“忠”与“孝”的分离与会通 150
二 佛教本有的“忠孝”观 154
三 佛教在“忠孝”辩难中的表现 155
四 从《忠孝篇》《不孝篇》看佛教与中土“忠孝”观的整合方向 162
第五章 在因果之链中:中土普遍观念的转化——《业因篇》《受报篇》《罪福篇》等篇的研究 166
第一节 从《业因篇》《受报篇》看佛教的因果论 166
一 “业”的理论 167
二 “报”的理论 173
第二节 中土的善恶报应观及其冲突 179
一 中土的善恶报应观 179
二 佛教业报因果论与中土报应观的冲突与统一 184
第三节 从《富贵篇》《贫贱篇》等篇看因果论之“用” 196
一 社会现象因果化 196
二 业报因果论的惩戒效用 204
第六章 从《呗赞篇》《奖导篇》看佛教音乐中国化 213
第一节 印度佛教音乐的种类和内容 213
一 佛教诞生时印度之音乐种类 213
二 推动佛教应用音乐的行为 218
三 佛教对“声”的追求 231
第二节 从慧皎与道世的论述看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基础 235
一 慧皎与道世的论述 235
二 佛教音乐中国化的环境基础 237
第三节 从《呗赞篇》《奖导篇》看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几个概念 240
一 转读与梵呗 240
二 从唱导到讲导 243
结语 258
一 《法苑珠林》与晋唐佛教的文化整合 258
二 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佛教在中国 261
致谢 267
参考文献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