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1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2
第四节 病理生理学的未来趋势 3
第二章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疾病的相关概念 5
一、疾病 5
二、健康 5
三、亚健康 6
第二节 病因学 6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6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8
第三节 发病学 8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8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10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13
一、康复 13
二、死亡 13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5
第一节 概述 15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15
二、体液的电解质成分 15
三、体液的渗透压 16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16
一、水、钠平衡及调节 16
二、水、钠代谢紊乱 17
三、水肿 20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22
一、钾的平衡及其调节 22
二、钾代谢紊乱 23
第三节 镁代谢紊乱 26
一、正常镁代谢和生理功能 26
二、镁代谢紊乱 27
第四节 钙磷代谢紊乱 28
一、正常钙磷代谢、调节和功能 28
二、钙、磷代谢紊乱 29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32
第一节 酸碱的概念、来源及平衡的调节 32
一、酸碱的概念 32
二、体液中酸碱性物质的来源 33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 33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检测指标 37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37
二、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检测指标及意义 37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39
一、代谢性酸中毒 39
二、呼吸性酸中毒 42
三、代谢性碱中毒 45
四、呼吸性碱中毒 48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0
一、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50
二、三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1
第五节 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 52
一、根椐pH值的变化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 52
二、根据病史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52
三、根据代偿情况判断为单纯型还是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2
四、根据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4
第五章 缺氧 56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及意义 56
一、血氧分压 56
二、血氧容量 56
三、血氧含量 56
四、血氧饱和度 57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血氧变化的特点 57
一、低张性缺氧 57
二、血液性缺氧 58
三、循环性缺氧 59
四、组织性缺氧 60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60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61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62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63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63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64
第四节 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65
一、代谢耗氧率 65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65
第五节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65
一、去除病因 65
二、氧 疗 65
三、防止氧中毒 66
第六章 发热 67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67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68
一、发热激活物 68
二、内生致热原 69
三、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69
四、调节性体温升高 70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 71
一、体温上升期 71
二、高温持续期 71
三、体温下降期 72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72
一、生理机能改变 72
二、代谢改变 73
第五节 发热处理与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73
一、适度发热的处理原则 73
二、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74
三、选择合理解热措施 74
第七章 应激 75
第一节 概述 75
一、应激的概念 75
二、应激原 76
三、应激的分类 76
四、全身适应综合征 76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77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77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80
第三节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82
一、代谢变化 82
二、功能变化 83
第四节 应激性疾病与应激相关疾病 85
一、应激性溃疡 85
二、应激与心血管功能异常 86
三、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 87
四、应激与生殖、内分泌功能异常 87
五、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88
第五节 应激(相关)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88
一、病因学防治 88
二、发病学治疗 89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90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90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见的原因 90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机制 90
第二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93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93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93
三、血液高凝状态 93
四、微循环障碍 93
五、其他 93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94
一、分期 94
二、分型 94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95
一、出血 95
二、器官功能障碍 96
三、休克 96
四、贫血 96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97
一、防治原发病 97
二、改善微循环 97
三、重新建立凝血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98
第九章 休克 99
第一节 概述 99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00
一、病因 100
二、分类 101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生机制 102
一、休克代偿期 102
二、休克进展期 104
三、休克难治期 105
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106
一、细胞损伤 107
二、代谢障碍 108
第五节 休克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 108
一、肺功能障碍 109
二、肾功能障碍 109
三、胃肠道功能障碍 109
四、心功能障碍 110
五、脑功能障碍 110
六、肝功能障碍 110
七、凝血-纤溶系统功能障碍 111
八、免疫系统功能障碍 111
第六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11
一、病因学防治 111
二、发病学治疗 112
三、营养与代谢支持 113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14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 114
一、常见的原因 114
二、常见的条件 114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15
一、自由基的作用 115
二、钙超载的作用 118
三、白细胞的作用 121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123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23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24
三、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25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26
一、尽早恢复血流与控制再灌注条件 126
二、清除自由基与减轻钙超载 126
三、细胞保护剂与细胞抑制剂的应用 127
四、缺血预适应与缺血后适应的应用 127
第十一章 心功能不全 128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与诱因 128
一、心功能不全的病因 128
二、心功能不全的诱因 130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131
一、根据心力衰竭的发病部位分类 131
二、根据心输出量的高低分类 131
三、根据心力衰竭的发生速度分类 131
四、根据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分类 132
五、根据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分类 132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132
一、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 133
二、心脏以外的代偿反应 134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35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135
二、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36
第五节 心力衰竭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41
一、循环系统的变化 141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143
三、其他器官系统的变化 145
四、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45
第六节 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46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病因 146
二、改善心肌的舒缩功能 146
三、减轻心脏后负荷,调整心脏前负荷 146
四、控制水肿 146
第十二章 呼吸功能不全 148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148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149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151
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导致呼吸功能衰竭的机制 154
四、临床常用肺通气功能评价指标 155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的代谢功能变化 156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156
二、呼吸系统变化 156
三、循环系统变化 157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158
五、肾功能变化 158
六、胃肠变化 158
第三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59
一、防治与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 159
二、提高PaO2 159
三、降低PaCO2 159
四、改善内环境及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 159
第十三章 肝功能不全 160
第一节 概述 160
一、肝脏的正常生理 160
二、肝功能不全的概念和病因 160
三、肝功能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161
第二节 肝性脑病 163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病因和分类 163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64
三、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170
四、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71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 172
一、肝肾综合征的病因和类型 172
二、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72
三、肝肾综合征对肝功能衰竭的影响 173
第四节 黄疸 173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173
二、黄疸的发生机制 175
三、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179
第十四章 肾功能不全 180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180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180
二、肾小管功能障碍 181
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 181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182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与分类 182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183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过程及功能代谢变化 185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86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187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187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进程 187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187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功能代谢变化 188
第四节 尿毒症 191
一、尿毒症的发病机制 191
二、尿毒症的功能代谢变化 192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