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城市与富集城市产业对接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焦作市与平顶山市为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陶晓燕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147733
  • 页数:207 页
图书介绍:我国于2008年首批确定了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名单,引发了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的热潮。河南省平顶山市和焦作市是两座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梯度明显,有着类似的产业结构,同样面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的是,焦作市已被列入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平顶山还处于资源富集阶段。这些发展条件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两个城市的产业对接提供了基础。本书以河南省平顶山市和焦作市为例,探讨资源富集城市与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对接问题。本文采用基于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成长系数的二维坐标系模型的分析方法,为两个城市对接产业的选择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两地政府非市场的合作引导,建立区域利益补偿和协调机制以及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是实现两个城市产业对接的具体路径。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一 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 3

二 产业转移的模式研究 7

三 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11

四 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述评 16

五 我国煤炭城市产业研究 17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25

一 研究内容 25

二 研究方法 26

第四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 27

第二章 产业对接相关理论概述 28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内在机理概述 28

一 产业对接及内在机理概述 28

二 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概述 32

三 产业承接的内在机理概述 39

第二节 有关产业对接的理论依据 44

一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 44

二 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 46

三 协议分工理论 48

四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9

五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51

六 雁行发展理论 53

七 重合产业理论 56

八 梯度双赢理论 57

九 产业开放政策理论 57

十“中心—外围”理论 58

十一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59

第三章 煤炭城市发展情况分析 60

第一节 煤炭城市的界定和分类 60

一 煤炭城市的界定 60

二 煤炭城市的分类 65

第二节 煤炭产业和煤炭城市的发展规律 69

一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和一般规律 69

二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一般规律和分析模型 77

三 煤炭产业的发展规律 83

四 煤炭城市的发展规律 87

第三节 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机制、特征及成因 89

一 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机制 89

二 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特征 90

三 煤炭城市产业问题的成因 93

第四章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实施产业对接的现实基础分析 96

第一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基本情况介绍 96

一 平顶山市基本情况 96

二 焦作市基本情况 97

第二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现状分析 100

一 平顶山市产业现状分析 100

二 焦作市产业现状分析 109

第三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实施产业对接的必要性 118

一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合理分工的现实需要 118

二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客观需要 119

第四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实施产业对接的可行性 121

一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经济增长趋同性的分析方法 121

二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经济增长的σ趋同分析结果 121

三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分析结果 123

第五章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潜力分析 126

第一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需求分析 130

一 产业对接承接方的需求分析 130

二 产业对接转出方的需求分析 135

第二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供给分析 136

一 产业对接转出方的供给分析 136

二 产业对接承接方的供给分析 138

第三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背景分析 139

一 国家政策为产业对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39

二 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为产业对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140

三 两个城市的产业政策和服务体系为产业对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41

第六章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布局 144

第一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结构有序度测定 144

一 产业结构有序度模型的建立 144

二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结构有序度的测定 145

第二节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对接产业的确定 150

一 产业梯度——产业成长度系数二维坐标系模型的建立 150

二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对接产业的确定 155

第七章 平顶山市与焦作市产业对接的政策建议 184

第一节 加强两市地方政府的对接 184

一 加强两市的组织机制对接 184

二 加强两市的战略对接 184

三 加强两市的制度环境对接 185

第二节 建立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弱化区域利益冲突 185

一 区域利益冲突的基础弱化 185

二 区域利益冲突的机制弱化 186

第三节 创造两市进行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188

一 创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188

二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 188

三 发挥集聚效应,引导产业相对集中 189

四 坚持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191

第四节 促进两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92

一 以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为重点,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192

二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使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 192

第五节 加强各类人才培养 192

一 加强创新型企业家的培养 193

二 加强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193

三 保障普通劳动力权益,加强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 193

参考文献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