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对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思考 1
1.2 对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基本认识 5
1.3 本书主要内容与框架 11
第2章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目标与特点 13
2.1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任务 13
2.2 被动式围护结构 15
2.2.1 热量与水分传递驱动力全年变化 16
2.2.2 围护结构的可调节性 18
2.2.3 关于“零能耗”建筑的讨论 22
2.3 主动式供暖空调系统 25
2.3.1 排热过程分析(利用自然冷源) 25
2.3.2 排热过程分析(利用机械冷源) 27
2.3.3 供暖过程分析 34
2.3.4 主动式供暖空调系统的特点 38
2.4 热源与热汇的特征 41
2.4.1 典型的热源与热汇 42
2.4.2 高温供冷与低温供热对热源/热汇性能的影响 45
2.5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构建原则 50
2.5.1 扩大被动式围护结构的可调节范围 51
2.5.2 减少主动式系统各环节的消耗温差 51
第3章 热学参数 55
3.1 采用热学参数分析的原因 55
3.2 熵与?分析 59
3.2.1 物理概念与定义 62
3.2.2 在建筑环境领域的应用分析 67
3.2.3 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72
3.3 ?分析 76
3.3.1 物理概念与定义 76
3.3.2 基本传热过程分析 80
3.3.3 从室内热源-传输-冷源全过程分析 84
3.4 ?与?参数的联系与区别 86
3.4.1 热量与品位的综合考虑 86
3.4.2 ?参数和?参数的区别 89
3.5 热学分析在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中的应用 93
3.5.1 减少损失与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性能的关系 93
3.5.2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遵循的基本热学原则 96
第4章 室内空间的热湿采集过程 101
4.1 室内产热源、产湿源的特点 101
4.1.1 热源的分类与温度水平 102
4.1.2 湿源的特点 104
4.2 室内热湿采集过程的目标与特点 105
4.2.1 热湿采集过程的目标 105
4.2.2 热湿采集过程掺混损失带来的影响 108
4.3 室内采集过程损失的量化描述 112
4.3.1 典型过程的?耗散 112
4.3.2 整个采集过程的?耗散 118
4.4 室内非均匀热环境与热量采集过程分析 119
4.4.1 室内非均匀热环境的热量采集 120
4.4.2 高大空间中围护结构热量的排除 122
4.5 典型热湿采集过程(空调方式)特性 125
4.5.1 全空气空调方式 125
4.5.2 风机盘管加新风方式 127
4.5.3 温湿度独立控制方式 129
4.6 从室内热湿采集过程出发的系统构建原则 131
第5章 稳态传热过程:换热器与换热网络 135
5.1 供暖空调系统中的热量传递网络 136
5.2 单个换热器传热特性分析 141
5.2.1 换热过程的?耗散与热阻 141
5.2.2 换热过程性能影响因素与不匹配热阻 144
5.3 热量传递网络的热阻特性 150
5.3.1 存在多个换热环节时的热阻分析 150
5.3.2 利用热阻分析对热量传递网络的优化 152
5.3.3 分级方式在热量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155
5.4 典型换热过程的特性分析 157
5.4.1 冷水机组蒸发器换热过程 157
5.4.2 提高供水还是回水温度(送风还是回风温度) 159
5.4.3 分离式热管换热装置 162
5.4.4 大温差水系统的冷机串联方式 167
5.4.5 冰蓄冷与水蓄冷方式的特性 170
第6章 动态传热过程:围护结构与蓄能 175
6.1 围护结构传热过程分析 175
6.1.1 围护结构基本性能 175
6.1.2 典型类型建筑的需冷/热量分析 182
6.1.3 围护结构的可调性 187
6.2 周期性蓄热过程分析 191
6.2.1 蓄热式换热器 191
6.2.2 中间媒介蓄放热过程的热阻分析 194
6.2.3 整个蓄热式换热过程的热阻分析 204
6.2.4 典型案例分析 208
第7章 湿空气热湿处理过程的特性分析 221
7.1 空气-水热湿处理过程的物理模型 221
7.2 空气-水热湿交换过程的?分析 225
7.2.1 热湿交换过程的?分析 225
7.2.2 典型热湿交换过程的分析 232
7.3 热湿交换过程的匹配特性 239
7.3.1 逆流的热湿交换过程 241
7.3.2 顺流的热湿交换过程 254
7.4 热湿处理过程的案例分析 259
7.4.1 空气加湿器 259
7.4.2 冷却塔 262
第8章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热学分析原则 265
8.1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整体性能分析 265
8.1.1 增大被动式围护结构的可调节范围 266
8.1.2 减小主动式空调系统内部各环节的损失 267
8.2 减少系统各环节损失的分析原则 269
8.2.1 原则1:减少冷热抵消(干湿抵消) 270
8.2.2 原则2:减少传递环节 274
8.2.3 原则3:减少掺混损失 276
8.2.4 原则4:改善匹配特性 279
8.3 综合分析案例 283
8.3.1 案例Ⅰ:数据机房的室内环境营造 283
8.3.2 案例Ⅱ:航站楼等高大空间建筑的室内环境营造 298
8.4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历史变化与思考 308
8.4.1 “冷热量”与“品位” 308
8.4.2 “冷”与“热” 311
8.4.3 “分散”与“集中” 314
8.4.4 “材料初投资”与“运行能耗” 316
8.4.5 “冷热源能耗”与“输配能耗” 319
附录A 湿空气的?分析 323
A.1 热量?与湿度?的统一表达式 323
A.2 湿空气?参考点的选取 325
附录B 表冷器冷凝除湿过程 331
B.1 物理模型 331
B.2 湿工况区热湿传递过程与匹配特性分析 332
B.3 冷凝除湿过程性能分析 334
参考文献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