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 第3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公丕祥,蔡道通主编;公丕祥,龚廷泰总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65119446
  • 页数:5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的第三卷,即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吸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法律思想体系。

总序 公丕祥 龚廷泰 1

导论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 1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新型法制的思考 2

对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论证 2

巴黎公社的范型 3

东方社会与法律发展的构想 4

第二节 列宁的历史性贡献 7

问题分析的方法论原则 7

俄国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8

国家政治生活的法治化 10

向社会主义法权关系的间接过渡 12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法学智慧 14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4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开启 15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发展 17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深化 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新发展 19

第四节 本卷的研究主线与叙述结构 21

本卷的研究主线 21

本卷的研究重点 22

本卷的叙述结构 24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传播 27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 27

第一节 历史条件 27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文化前提 28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得以传播与接受的阶级基础 29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 31

第二节 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传播 34

国粹主义的思想 34

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泛滥 36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37

新文化运动中的政治思潮 39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传播 4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46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传播的强烈实用性 46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血与火的洗礼过程 48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传播没有自己独立的过程 49

第二章 陈独秀的法律思想 51

第一节 陈独秀法律思想的演进 52

深受资产阶级自然法思想影响的阶段 54

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阶段 56

第二节 陈独秀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61

概述 61

法律的划分与法律实践 62

民主、宪政与共和 64

为收回治外法权而呼吁 68

司法独立与保障人权 71

第三章 李大钊的法律思想 76

第一节 李大钊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76

1916年之前的改良主义法律观 76

1916—1918年的民彝论法律思想 81

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的形成 86

第二节 李大钊的法律文化思想 93

宪政文化观 93

自由秩序观 99

法律发展观 103

第三节 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传播的贡献 106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 106

对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的深刻阐述 109

注重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实际运用 110

第四章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法律思想 112

第一节 蔡和森的法律思想 112

法律的阶级基础 113

争取民族独立 117

法律发展的唯物史观 119

第二节 瞿秋白的法律思想 121

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21

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要义 124

专制法律的虚伪性 126

第三节 邓中夏的法律思想 129

工人运动与无产阶级领导权 129

劳工阶级的法权要求 131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37

第五章 概述 13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历史条件 138

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本要求 138

十月革命的理论意义 141

从十月革命到中国革命 146

对国情基础的深刻把握 148

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 152

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15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主要特征 156

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法权要求 157

探索新型的革命法制的发展道路 161

第六章 毛泽东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71

第一节 青年毛泽东的法律观 171

三纲五常必去 172

人民立宪 173

良法立信、变法先变人心 176

第二节 毛泽东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77

从改良到革命——毛泽东早期法律思想的基本轨迹 177

从多元交织到人民自治——毛泽东早期法律思想的形成 178

从人民自治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产生——毛泽东法律思想的发展 181

第七章 毛泽东法律思想的主体内容 184

第一节 毛泽东的法哲学思想 184

法律、阶级意志与经济关系 184

法律与正义 188

法律与秩序 195

正义与秩序的价值选择 204

第二节 毛泽东的宪法思想 207

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 208

国体与政体 210

国家结构形式 212

第三节 毛泽东的刑事政策思想 215

犯罪的原因分析 216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思想 219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思想之实践 224

第四节 毛泽东的经济法思想 227

毛泽东经济法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 227

毛泽东经济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29

经济政策的调整作用 231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法律智慧 238

第一节 概述 238

第二节 周恩来的法律思想 242

宪法的本质 242

人民权利的保障 24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50

第三节 刘少奇的法律思想 254

宪法思想 254

社会主义法制思想 261

第四节 董必武的法律思想 265

立法思想 265

守法思想 268

人民司法思想 270

司法改革运动的组织推动 274

第五节 谢觉哉的法律思想 282

政权建设思想 282

宪法思想 286

立法思想 289

司法思想 291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97

第九章 概述 297

第一节 历史条件 298

邓小平法制思想形成的国内因素 298

邓小平法制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301

第二节 时代意义 302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继承性 302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发展性 304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现实性 309

第十章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12

第一节 邓小平早期法律观 312

利用法制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312

利用法制维护解放区新政权 315

第二节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形成 316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邓小平的法律思想 317

“文革”及全面整顿时期的法律思想 319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法律思想 320

第三节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324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发展 324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完善 325

第四节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主要特点 327

立场的现实性 327

定位的战略性 328

强烈的实践性 329

内容的整体性 330

体系的开放性 331

目标的明确性 332

第十一章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334

第一节 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33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 337

有法可依 339

有法必依 341

执法必严 342

违法必究 34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制的实现机制 347

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树立法律的权威 347

加强立法,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349

重视法制教育,提高守法意识 351

加强法律监督,健全法律监督机制 353

第十二章 邓小平“一国两制”法制思想 355

第一节 “一国两制”法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56

“一国两制”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 356

“一国两制”思想的形成 358

“一国两制”构想:从概念到理论 360

第二节 “一国两制”理论的法律内涵与特征 363

“一国两制”理论的法律内涵 363

“一国两制”构想的法律特征 367

第三节 “一国两制”法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371

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的国家可以包括不同性质的法律制度 371

“一国两制”构想必须法律化 373

“一国两制”是一项法制原则,是不会变的 376

“一国两制”法制思想和基本法是世界法律文明的创造 379

第十三章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384

第一节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国情条件 384

问题的重要性 384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38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法制建设 387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法制建设 392

第二节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394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革命 394

中国法制现代化与国家及社会生活的法律化 396

中国法制现代化与公民权利保障 399

第三节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价值基础 401

问题的缘起 401

提高效率与中国法律发展 402

实现社会正义与中国法律发展 405

第四节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模式选择 406

研究法制现代化模式的时代意义 406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模式特征 407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本品格 411

第十四章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法律智慧 413

第一节 陈云的法律思想 413

民主法制思想 413

劳动法思想 416

经济法制思想 418

第二节 彭真的法律思想 421

新中国成立前的法律思想 422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法律思想 42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法律思想 433

彭真法律思想的特征 439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发展与深化 447

第十五章 概述 447

第一节 历史条件 447

第二节 基本特征 450

第三节 时代意义 456

第十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新和发展 458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法学内涵 458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 459

社会主义法律调整的价值取向 461

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根本任务 463

第二节 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 465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 465

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 46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47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保障 473

市场经济是法治型经济 473

市场经济的法权关系 476

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规制 478

第十七章 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 48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法学意义 48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481

以人为本的法哲学光辉 485

科学发展与法律发展 490

第二节 依法执政的当代法治观 495

依法执政的理念 495

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 503

依法执政与司法改革 512

第三节 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治理观 5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516

和谐社会的法治要求 520

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 522

和谐社会的稳定有序要求 526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53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53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构成要义 534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意义 539

第十八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最新成果 541

第一节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54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极端重要性 5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54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逻辑 549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构想 552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55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55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 559

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 561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561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564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567

第四节 坚定推进法治领域改革 568

概述 568

坚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 570

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 570

坚持法治推动、循序渐进 573

结语 576

主要参考文献 582

后记 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