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4
一、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些突出矛盾 4
(一)发展的总量不足,属于低产出地区之一 5
(二)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还较低 5
(三)工业部门的多数行业规模小、产出少、效益差 6
(四)多数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7
(五)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 8
(六)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加 9
二、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9
(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9
(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14
(三)民营经济起步晚,发展水平低 18
(四)城市化率低,城镇结构不够完善 20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23
(一)加快发展更要重视经济结构的调整 23
(二)经济结构调整近期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24
(三)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选择 25
第2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1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时代的选择 31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涵 31
(二)衡量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方法 32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 38
二、四川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39
(一)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39
(二)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主要原因 41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43
(一)指导思想 43
(二)主要目标 44
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型发展 44
(一)做强优势产品,壮大特色产业 44
(二)扩大社会协作,优化组织结构 47
(三)明确主体功能,改善生产布局 48
五、加快技术进步,实现创新型发展 51
(一)加快信息化进程 51
(二)鼓励自主创新 53
六、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54
(一)加快结构调整 54
(二)加强投资控制 55
(三)发展循环经济 55
(四)运用价格杠杆 55
(五)推进市场运作 55
第3篇 推动产业科技进步 59
一、四川科技进步概况 59
(一)四川科技进步的总体状况 59
(二)四川科技进步的结构分析 60
(三)四川科技进步状况的基本评价 62
二、企业科技活动分析 62
(一)企业科技活动的界定 62
(二)企业科技活动的投入 63
(三)企业科技活动的产出 65
(四)企业科技进步的优势与劣势 65
三、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评价 66
(一)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的总体状况 66
(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进步的潜在危机 67
四、主要工业行业科技活动研究 69
(一)主要工业行业的选择及评价指标设计 69
(二)主要工业行业科技活动的综合评价 70
(三)主要工业行业科技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五、对四川科技进步态势的再认识 73
(一)对四川科技进步地位的再认识 73
(二)对四川科技进步作用的再认识 75
(三)对四川科技进步绩效的再认识 78
(四)对四川科技进步速度的再认识 80
六、推动四川科技进步的几点建议 82
(一)实施“理清思路、突破关键、上下并进”的工作方针 82
(二)建设创新型四川 83
(三)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84
(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85
第4篇 优化能源发展结构 89
一、四川省能源结构现状 89
(一)能源资源概况 89
(二)能源结构现状 91
(三)能源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92
二、能源结构优化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92
(一)能源结构优化的指导思想 92
(二)能源结构优化的目标 93
三、能源结构优化重点 96
(一)大力发展水电,优化电力结构 96
(二)在保障供给的前提下优化煤炭生产与消费结构 97
(三)积极开发利用高效清洁的天然气资源 98
(四)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99
(五)加快核电发展 99
(六)积极推行卖水(电)买火(电)战略 100
四、能源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 100
(一)实施全方位厉行节能降耗战略 100
(二)大力发展优势能源 103
(三)优化煤炭工业结构 104
(四)保障石油消费的安全可靠 107
(五)推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108
(六)完善能源结构优化的相关政策 109
(七)加强能源运行调节,搞好能源安全应急 110
第5篇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115
一、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115
二、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117
三、四川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18
四、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考 122
五、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 124
(一)坚持用现代理念指导农业 124
(二)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125
(三)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 130
(四)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132
(五)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134
(六)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137
第6篇 区域产业与区域布局 141
一、四川区域产业与区域布局的历史与现状 141
(一)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区划与调整 141
(二)以成渝为中心的“两点式” 142
(三)“一条线”率先发展与“两翼”开发建设 143
(四)依托两市、抓好两线、开发两翼、带动全省 144
(五)依托一点、构建一圈、开发两片、扶持三区 144
(六)以成都平原和攀西地区为重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145
(七)发展五大经济区,构建主体功能区 146
二、合理布局四川区域产业的设想 148
(一)成都经济区 150
(二)攀西经济区 152
(三)川南经济区 153
(四)川东北经济区 154
(五)川西北经济区 157
三、四川区域产业与区域布局调整与发展的措施 159
(一)制定科学的区域规划 159
(二)实施合理的区域政策 159
(三)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建立协调互动机制 160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自主创新 161
(五)发展生态替代产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162
(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163
(七)构建区域产业集群 163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64
(九)加快城镇化进程 165
(十)多元化、多方向推进区域联合、合作与交流,扩大开放 165
第7篇 充分发挥国防军工企业作用 169
一、四川国防军工企业的发展概况与主要问题 169
(一)四川国防军工企业的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 169
(二)影响国防军工企业作用发挥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172
二、充分发挥我省国防军工企业作用的战略思考 174
(一)充分发挥国防军工企业作用的大好机遇 174
(二)充分发挥国防军工企业作用的基本原则 175
(三)充分发挥国防军工企业作用的基本思路 176
(四)充分发挥国防军工企业作用的主要途径 177
三、国防军工企业发展的重点民品与聚集区域 178
(一)重点民用产品领域 178
(二)重点企业聚集区域 180
四、充分发挥国防军工企业作用的对策措施 182
(一)加强发挥国防军工企业作用的组织领导 182
(二)促进国防军工企业作用发挥的引导政策 183
(三)推进国防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的有机结合 185
(四)加快推进国防军工企业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186
(五)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国防军工企业的支持 187
第8篇 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191
一、四川省劳动就业结构实证分析 191
(一)一、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状况与变化趋势 191
(二)就业的行业结构状况与发展趋势 195
(三)不同经济组织和城乡就业结构状况与发展趋势 198
(四)分行业乡村就业结构极不合理 198
(五)乡村就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199
(六)城镇个体私营企业就业结构状况与变化趋势 200
(七)劳动就业的性别结构状况与变化趋势 201
(八)四川就业人员的文化结构状况与全国及部分省市的比较 202
(九)四川劳动就业结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人均地方生产总值的横向比较 203
(十)外省市改善就业结构的经验 205
二、四川劳动就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06
(一)四川劳动就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06
(二)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207
三、改善四川劳动就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211
(一)改善劳动就业结构的指导思想 211
(二)劳动就业的三次产业结构目标 211
(三)改善劳动就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211
第9篇 统筹协调,持续发展 221
一、关于统筹发展的若干理论认知 221
二、对四川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般评价 223
(一)四川人口的特点与问题 224
(二)四川自然资源的特点与问题 226
(三)四川人口与资源的不协调 229
(四)四川环境质量与资源消耗的关系 230
三、工业化进程视野下的四川资源与环境问题反思 233
(一)四川资源开发与工业化过程的国际比较 233
(二)四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 236
四、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质量与速度的博弈 238
五、实现四川可持续发展需要三大战略转变 239
(一)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 239
(二)从口号到行动的转变 241
(三)从“瓶颈”向“突破口”的转变 241
六、四川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期望与分类指导 242
(一)协调发展是理想模式,追求相对协调是现实期望 243
(二)结合实际,分类指导 244
(三)对四川统筹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246
第10篇 下放权限,强化监督 251
一、当前行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
(一)政府权限过于集中 251
(二)政府监督职能弱化 258
二、问题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262
(一)路径依赖 262
(二)观念混淆 263
(三)理论缺失 263
(四)体制陷阱 264
(五)权力驱使 264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265
(一)指导思想与预期目标 265
(二)重点工作 266
四、保障措施 268
(一)作好观念准备 268
(二)作好人才准备 269
(三)作好法律准备 269
(四)作好制度准备 270
(五)作好试点准备 270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