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1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 1
大暑行 1
己酉岁九月九日,追和靖节先生原韵 3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 4
于堰南获早稻 4
编篱 5
秋阴 5
釜然(并序) 6
游石碧崖登最上亭 7
月夜 8
晚步 9
山中梅开 9
梅花绝句四首 10
夜读 11
竹下偶成 12
晚眺前林 12
咸丰元年(辛亥1851) 13
如达小女,次义山《衮师》诗韵 13
观舞猴 15
怀赵廷璜姊婿 16
山中即事 17
咸丰二年(壬子1852) 18
晚饭 18
月夜 19
次夜月 19
晚归 20
咸丰三年(癸丑1853) 20
春晴 20
溪行 21
十五月夜 21
醉司命三首 22
咸丰四年(甲寅1854) 24
上元日,诸舅侍外祖过子午山会饮,大人有诗纪事,命次韵作 24
咏鹭鸶 25
倦而作 26
咸丰五年(乙卯1855) 26
如达女痘殇于除夕前一日,哭之 26
阿?儿又痘殇于上元前一日,哭之 27
春草感怀 28
李镇故人见访 28
赠毕用彰 29
赠别尹作书三首 30
避乱纪事,赠别二珊姊婿八十韵 31
独坐感怀 33
南丹道中 34
咸丰九年(己未1859) 34
题刘书年先生所藏《青山幽隐图》 34
山居,读《陶集》即事,次其《归田园居》原韵五首 35
咸丰十年(庚申1860) 37
黎庶昌从舅客游两湖,诗以呈饯 37
同治七年(戊辰1868) 39
赠刘鹤龄总戎四首 39
合州登望江楼 41
除夕病起 41
春闺词 42
同治八年(己巳1869) 43
老鹤叹 43
悼亡诗十五首 44
十二月廿二日,幼子珠树殇,感痛述怀 47
卷二 49
同治九年(庚午1870) 49
元旦试笔二首 49
禹门行 50
从母杨宜人挽歌词二首 52
黎兆祺舅氏之官滇南,献诗一首 53
悯农篇 55
晨起遣兴梨花下 56
过礼仪坝,穿百花丛中 57
邻人饷蕨 58
山蚕谣 58
拇疮 59
病居述事 60
晴游 61
乡试不售,以事久栖省垣,思家感赋 61
修文道中 62
入南乡 63
赠王金诏 64
早行山中二首 64
雪后登子午山观梅 65
巢经巢遗书咏,示儿 66
同治十年(辛未1871) 68
上元水榭观灯 68
樱桃花下作 69
落花 70
四十初度 70
花朝戏作 71
晴游溪上,见菽麦将实,不胜餍饫之思,乘兴书怀 72
辍耕叹 73
感春二首 74
从母弟杨元凝自滇寄普洱茶 75
续弦篇 76
闲居杂诗四首 77
兵火之余,里中屋闾尽毁,惟姻家别墅尚完,偶独来游,地已荒废,聊胜摧残,即景志感 79
夜凉久坐 79
蚱蜢谣 80
感事 81
长歌行 82
晓发八里水,经乐闽城等处,天气温凉,景物绝胜。而昔年遭罹贼害,乃尤剧,此余河梁传故居近地也。因思明万历间,我祖吉水游击公以偏将军从刘綎平播,綎班师被论回卫,留部属领旧兵屯防遵义、仁怀。公任,分守郡之西境,后与士卒悉家焉。今凡在西乡称江西籍者,大抵公徒属也。自黄、白号贼之乱,族人及众姓重被夷伤,悲感赋之 84
田家竹枝词,次东坡《渔父》韵四首 86
秋雨叹 87
郡城遇大雪 88
赠别詹廷镛游寻甸幕 89
索债 90
客文蓉溪家,岁尽始归,去时书以赠之 90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91
母寿日,赋《养亲篇》以自责 91
春晴出游,回忆冒寒奔走,感物书怀 93
次前韵,答黎汝谦表弟见和 95
汝谦再叠前韵,因与其兄汝弼检阅鄙著,共称祖述韩苏,余不敢承,然有志焉,仍次原韵,论己之所以为诗,兼索汝弼和章 97
在俊生馆中闻有似《会真记》所传,始末不异者,且挟两焉。俊生工作绮语,因倩余先赋之,亦限前韵,聊试效三六体以寄讽,殊不似也 100
生日走笔,戏书柬诸弟索和 101
梨花吟 102
将适铜仁,留别功甫诸弟 103
辞亲 105
别内 105
诫子女 106
大丫门 106
龙潭村 108
文家渡 109
谒李同野先生墓 110
宿林口店 111
江口放舟下铜仁 112
卷三 114
黎平胡长新,先君子高弟也,官铜仁学博,余来造访,话历年事,以数朝夕,感赋二首 114
游东山 116
游铜岩 117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119
偕胡生同、顾立道二生出游铜仁城东,沿流里许,憩观音寺,渡江历水星寺,迫岸登丰乐亭,周览而归 119
四柚堂歌 121
观龙舟竞渡 122
梦亡室三首 123
还家 125
养亲长恨篇 126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127
道过思南,留莫庭芝六丈学署中,赋呈 127
次韵答周良才 128
由思南万山中行抵茶寨,始见平原景色一新,马上口占 130
却寄内子二首 130
袁开第观察见贻,次韵奉答,即以述志 131
读开第诗稿,再叠前韵题之 132
观龙舟竞渡,开第归读余去年诗,极称赏,变为短章,用前韵见示,复次韵和作 133
开第再次原韵,赋《闺情》索和,三叠韵答之 133
曾炜少尉次前韵见赠,四叠韵酬之 134
五叠前韵,赠炜 134
子夜无眠,寻味韩苏诗到晓,次开第《偶成》韵 135
漫兴,次炜韵 135
开第观察将去铜仁,赋《留别》二章,次韵作 136
叠《留别》韵,赠子何二首 137
陪开第观察游东山,开第先成一律,次韵和作 138
子何数数催诗,且云鄙人游屐所经,以文字结山水缘。隐隐中有相期甚迫者,愧不敢居,再叠《东山》诗韵谢之 138
铜江六咏,次易佩绅太守原韵,和开第观察作 139
题向春膏《桃源卜筑图》 141
张日?观察招延编订《龙溪诗稿》,遍阅一过,因题似之二首 142
和日?《留别郡人》二章原韵 143
张之洞学使约游沈氏园林 144
题杜衍庆大令《忆岱游图》(并序) 146
光绪元年(乙亥1875) 147
返自宁远,雪晴过相公岭(并引) 147
由宁远至雅州十二长亭,中途即景,偶得新句,即集为竹枝词十首 149
光绪二年(丙子1876) 152
眉州试院与苏祠东西隔墙,余分校士,小住祠中,敬谒三苏袍笏像,退而赋之 152
登云屿楼和之洞学使作(并引) 154
光绪三年(丁丑1877) 155
观灯行(并引) 155
到嘉定数日,假寐胡床,有人衣冠称故友来访,及见,诧不相识,问其姓,以“冉”对,曰“与君交旧矣,岁久忘之耳”,稍坐,起辞,出一诗见贻,似决后来事。醒惟记“空”、“红”两韵句,了不知所谓,以己意足成之 157
仁寿毛席丰、绵竹杨锐,蜀中绩学士也。之洞学使纳之门下,为讲明汉学宗旨,因与余友善,亦同气相求之理,各赠诗二首 158
光绪四年(戊寅1878) 161
登文学台陪(并引) 161
之洞学使星轺回觐,进诗一章,无任备述功德,意惟只颂恩私 162
卷四 165
舟行三峡二首 165
宿巫峡口 166
巫山十二峰,舟中不能尽见,惟神女峰,足插江干,高出数峰之表,景色毕露,祠宇在其麓,焕然一新,虽大苏诗专美于前,不可无以纪之 166
光绪五年(己卯1879) 168
武昌杂吟八首 168
将适余杭,乘火轮船,先至上海,即景四首 170
有怀程段二公 171
偕莫绳孙游观上海城北英国人园林 172
为人作篆书,不胜繁剧,兼作数幅寄蜀中诸友生,因赋长句媵之 173
再寄蜀中诸友生,属以文字之学,历叙古今原委,得五十四韵 175
忆少子琼树 177
赠莫祁弟 178
赠莫棠弟 179
黎庶蕃从舅,令为审定诗集,读竟,即次其题鄙作原韵书后 180
羁愁曲 181
东征叹三首 182
光绪六年(庚辰1880) 183
将去上海赴粤东姚觐元方伯幕,感遇自遣 183
乘火轮船浮海,思往事遣兴 184
游粤秀山谒郑东阳祠 185
粤中时气中人,兼为失饪所伤,以致重病。既愈,遂恒命奴子具食,授以烹煮诸法,感成 186
幕中即事二首 187
官鹿观进生獐及獐肉三首 188
冬半作家书,适细君生日,书此,并寄二首 189
金姑行(并序) 190
光绪七年(辛巳1881) 192
汲汲吟 192
思归偶成 193
述怀 193
次韵和长沙杨慕璿太守《沪上感怀》四首,杨将北上,需次和作者多,余最居后 195
光绪八年(壬午1882) 197
慕璿两次原韵见示,再叠韵答之 197
慕璿又次原韵怜时政,伤末俗,依其意三叠韵答之 199
数和而后,以事兴索,苦不成构,庶蕃舅以诗促之,次韵答呈 200
岁尽,寂处无聊,四叠《感怀》韵柬同人 201
赠蒯光典部郎 202
光绪九年(癸未1883) 204
赠邱育泉老友 204
苦寒行 205
光绪十年(甲申1884) 205
钓 205
瑞雪纪事 207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 208
饵块耙歌(并引) 208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 209
张之洞制军招往粤东,舟行遣兴二首 209
附录: 211
《屈庐诗稿》跋 211
郑知同列传 212
郑知同年谱简编 214
后记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