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伶仃洋概述 1
1.1 地理位置 1
1.2 地质背景与地貌 1
1.2.1 地质背景 1
1.2.2 地貌 3
1.3 水文 4
1.3.1 潮汐 4
1.3.2 径流和泥沙 7
1.4 沿岸地区社会经济 7
第二章 水体反射光谱特性及伶仃洋遥感资料 10
2.1 水体反射光谱特性 10
2.2 伶仃洋遥感资料 12
2.2.1 陆地卫星MSS影象 12
2.2.2 陆地卫星TM影象 13
2.2.3 NOAA气象卫星影象 16
第三章 伶仃洋遥感影象处理和分析方法 17
3.1 遥感影象处理 17
3.1.1 计算机影象数据处理 17
3.1.2 光学处理 22
3.2 伶仃洋专题影象地图 23
3.3 伶仃洋遥感影象分析 24
3.3.1 卫星影象目视解译标志 24
3.3.2 卫星影象解译的地学方法 25
3.4 悬浮泥沙和水深遥感的定量处理 25
3.4.1 卫星遥感数据与悬浮泥沙含量的相关式 26
3.4.2 水深遥感试验 28
第四章 径、潮流动力过程和盐水活动 31
4.1 径、潮流动力过程 31
4.1.1 落潮流 31
4.1.2 涨潮流 33
4.1.3 横向动力及径、潮流动力分异 34
4.2 盐水活动特征 36
4.2.1 盐水与混浊水的混合 36
4.2.2 盐水楔 37
附影象图4.1—4.9 38
第五章 悬浮泥沙的分布和输移扩散 43
5.1 悬浮泥沙的来源 43
5.1.1 河流来沙 43
5.1.2 海域来沙 43
5.2 悬浮泥沙的分布 44
5.3 悬浮泥沙的输移扩散 45
5.4 悬浮泥沙向海外输移 48
附影象图5.1—5.11 49
第六章 水容量和氮、磷静态环境容 54
6.1 水容量和沉积速率 54
6.1.1 水域面积和岸线长度计算 54
6.1.2 水深的计算 56
6.1.3 水容量 56
6.1.4 淤积速率及淤积寿命 58
6.1.5 对水容量统计的分析 59
6.2 氮、磷的输送及其静态环境容量 60
6.2.1 上界污染源概况 61
6.2.2 氮、磷的来源 63
6.2.3 氮、磷的浓度分布 65
6.2.4 氮、磷的输入与输出 68
6.2.5 氮、磷静态环境容量 70
第七章 浅滩类型和发育模式 73
7.1 浅滩遥感数据分类原理 73
7.2 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 74
7.3 浅滩类型的遥感分类 74
7.4 浅滩类型 77
7.5 西部浅滩发育模式 79
第八章 滩槽冲淤趋势分析 83
8.1 冲淤条件和影响冲淤的因素 83
8.1.1 水动力条件 83
8.1.2 地形 84
8.1.3 泥沙来源及输移特征 84
8.1.4 人为活动的影响 85
8.2 滩槽冲淤趋势 85
第九章 伶仃洋的整治和开发 91
9.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91
9.1.1 支流夺干,主流受顶托 91
9.1.2 西部浅滩发展迅速,槽汊紊乱 92
9.1.3 航道淤浅 93
9.1.4 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93
9.2 治理和开发问题 93
9.2.1 主治导线的设置及对导治后淤积趋势的预测 94
9.2.2 水沙调配问题 95
9.2.3 浅滩围垦 97
9.2.4 航道维护和开发 98
9.2.5 环境污染的防治 99
第十章 继续深入开展伶仃洋遥感研究 100
10.1 继续开展遥感研究的必要性 100
10.2 加强遥感定量研究 100
10.3 建立伶仃洋遥感动态信息系统 101
10.4 全天候获取遥感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102
参考文献 103
英文目录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