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农村题材小说 1
概述 3
第一章 鲁迅:中国现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开拓者 10
第一节 鲁迅对中国传统小说观念的突破 10
第二节 鲁迅对中国传统小说题材的革新 20
第三节 鲁迅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原因及其思想、艺术和影响 27
第二章 “乡土文学派”的乡土写实小说 62
第一节 “乡土文学派”形成的原因 62
第二节 “乡土文学”的界说及其特异性 68
第三节 乡土写实小说的创作特色 72
第四节 乡土写实小说的历史贡献和局限 89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的农村题材小说 93
概述 95
第三章 蒋光慈、洪灵菲、阳翰笙反映农村革命运动的小说 102
第一节 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 103
第二节 洪灵菲的《大海》 108
第三节 阳翰笙的《地泉》 110
第四节 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小说的历史功绩和明显缺陷 114
第四章 茅盾、叶紫、叶绍钧反映农村“丰灾”的小说 118
第一节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122
第二节 叶紫的《丰收》 127
第三节 叶绍钧的《多收了三五斗》 129
第四节 “丰灾”小说的主题拓展和形象独创 132
第五节 “丰灾”小说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137
第五章 柔石、罗淑描写农村“典妻”的小说 142
第一节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 143
第二节 罗淑的《生人妻》 147
第三节 《为奴隶的母亲》与《生人妻》的异同 151
第六章 丁玲、王统照、王鲁彦等反映农民在苦难中挣扎和觉醒的小说 156
第一节 丁玲的《水》 156
第二节 王统照的《山雨》 159
第三节 王鲁彦的《愤怒的乡村》 166
第四节 其他作家的同类题材小说 170
第七章 萧军、萧红描绘东北农民苦难生活和抗日斗争的小说 175
第一节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175
第二节 萧红的《生死场》 178
第三节 《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出现的意义 186
第八章 沙汀、艾芜独具特色的农村题材小说 189
第一节 沙汀描写四川农村生活的系列小说 189
第二节 艾芜反映西南边陲农村奇人奇事的小说 197
第三节 沙汀与艾芜小说创作的异同 201
第九章 沈从文的湘西乡村题材小说 204
第一节 湘西乡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边城》 205
第二节 《边城》等湘西乡村题材小说的艺术特色 210
第三节 沈从文湘西乡村题材小说与其他乡土小说的异同 213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1949年)的农村题材小说 219
概述 221
第十章 端木蕻良、吴组缃、姚雪垠等作家表现农民在战时的新觉醒和斗争的小说 229
第一节 端木蕻良的《大地的海》 229
第二节 吴组缃的《山洪》 235
第三节 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和《牛全德与红萝卜》 239
第十一章 赵树理描绘农村变革历史的小说 246
第一节 赵树理:描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 246
第二节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 247
第三节 赵树理的历史贡献和时代局限 253
第十二章 孙犁、康濯、欧阳山、柳青等作家表现解放区农村新变化和农民新面貌的小说 256
第一节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等小说 256
第二节 欧阳山的《高干大》和柳青的《种谷记》 264
第十三章 丁玲、周立波反映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小说 273
第一节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73
第二节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279
第三节 《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的异同 284
第十四章 孔厥、袁静等作家描写农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新英雄传奇”小说 286
第一节 “新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 286
第二节 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 290
第三节 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 292
第四节 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 295
主要参考文献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