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概述 1
二、转型中的城中村 8
三、研究成果综述 19
四、本研究的提问:什么是城市与城中村的共同转型史? 26
五、问题化的“假设” 27
六、空间形态研究方法论:类型—形态学以及其他 28
七、研究目标的限定与预期 38
第二章 土地 42
第一节 石牌村土地构成原型:合族聚居的自治乡村(1978年以前) 42
一、岭南乡村的雏形:从中原南迁家族的定居地 42
第二节 前城市化阶段——石牌乡村土地的零星转型(1949—1978) 52
一、人民公社与乡村土地重构(20世纪50年代) 52
二、见缝插针式的单位征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62
三、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领城乡机制下的乡村社会与土地形态 74
第三节 起步城市化阶段——从“六运会”到珠江新城(1978—90年代) 80
一、广州城市化,先行一步! 82
二、借“大事件”启动城市化:六运会与“土地综合开发” 86
三、城市实验与“土地有偿化” 91
四、政策缺位下的“土办法” 100
第四节 城市化加速阶段——城乡土地博弈(21世纪初) 106
一、从理想到市场:珠江新城土地开发的挫折、调整与重生 107
二、“征收和转让”:城市政府主导的国有土地开发类型 111
三、从合作到自营:农村集体主导的留用土地开发类型 114
四、小结:城村博弈下的新城区土地版图 119
第三章 空间 122
第一节 扁平的聚落——传统自治村落的空间与社会结构原型 122
一、传统村落空间的类型一形态学 122
第二节 立体化转型——城中村的垂直空间与社会分层 132
一、从生活空间到生产空间:“三分地”的空间奇迹 133
二、村落空间的社会分层 146
三、街道的商业化与市场原则 148
四、小结:是村还是城? 153
第三节 离土不离群——村民集体“进城记” 154
一、落户新城区的垂直村落 154
二、从四大家族到“石牌家族” 158
三、猎德村的告别 160
四、小结:从空间转型到社会结构转型 164
第四章 身份 166
第一节 兼容并蓄——集体空间的功能演变与回归 166
一、集体记忆的复兴 166
第二节 从中立堂到三骏公司——村集体的角色演变 171
一、石牌村集体组织在村落转型中的角色 171
二、三骏公司:一个特殊的企业集团 172
第三节 集体记忆——空间锚定、展示与利用 176
第五章 乡城 180
第一节 我们的城市,在曾经的田野上 180
一、“征地”VS“失地”:城村双向博弈 180
二、两条路子:城市宏大模式VS乡间微观模式 182
三、土地形态:试验中的城市化之拼图“总和” 183
第二节 空间的双重特性:“城市性”与“乡村性” 186
第三节 乡上之城:政府主导与民间自发的互动式城市化 196
结语 198
附录 国家·城市·乡村——30年相互关系梳理(1978年及以前—2008年) 205
图录 212
表录 217
参考文献 218
后记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