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诊断 3
诊法口诀 3
一、望诊 3
附1 幼科望诊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9
附2 吴坤安察舌辨证歌(《辨舌指南》) 11
二、闻诊 17
附 幼科闻诊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18
三、问诊 19
附1 十问歌(《景岳全书·十问篇》) 20
附2 幼科审病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21
四、切诊 21
附 幼科切脉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27
濒湖脉学 28
一、浮(阳) 28
二、沉(阴) 29
三、迟(阴) 29
四、数(阳) 30
五、滑(阳中阴) 31
六、涩(阴) 31
七、虚(阴) 32
八、实(阳) 32
九、长(阳) 33
十、短(阴) 33
十一、洪(阳) 34
十二、微(阴) 34
十三、紧(阳) 35
十四、缓(阴) 35
十五、芤(阳中阴) 36
十六、弦(阳中阴) 37
十七、革(阴) 37
十八、牢(阴中阳) 38
十九、濡(阴) 38
二十、弱(阴) 39
二十一、散(阴) 39
二十二、细(阴) 40
二十三、伏(阴) 40
二十四、动(阳) 41
二十五、促(阳) 41
二十六、结(阴) 42
二十七、代(阴) 42
经络歌诀 44
十二经脉歌 44
奇经八脉歌 48
四言举要 50
脏象 65
第一章 脏腑 65
第一节 五脏 65
一、心 65
附 心包络与膻中 66
二、肝 66
三、脾 66
四、肺 67
五、肾 68
附 命门 69
第二节 六腑 69
一、胆 69
二、胃 69
三、小肠 70
四、大肠 70
五、膀胱 70
六、三焦 70
第三节 奇恒之腑 70
一、脑髓骨 70
二、脉 71
三、女子胞 71
第四节 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71
一、五脏之间的联系 71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72
三、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72
第五节 脏腑与身体五官诸窍 72
一、脏腑与体表形态 72
二、脏腑与五官九窍 72
第二章 精气神 73
第一节 精 74
一、精 74
二、血 74
三、津液 74
第二节 气 75
一、元气 75
二、营气 75
三、卫气 75
四、宗气 75
第三节 神 76
一、神 76
二、魂 76
三、魄 76
四、意志 76
五、思虑智 76
附1 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77
附2 自然界五行事物属性与人体相应归类简表 79
汤头歌诀 80
一、补益之剂 80
增辑 82
二、发表之剂 85
增辑 88
三、攻里之剂 89
增辑 90
四、涌吐之剂 91
五、和解之剂 92
增辑 94
六、表里之剂 95
七、消补之剂 97
八、理气之剂 98
增辑 101
九、理血之剂 102
增辑 105
十、祛风之剂 106
增辑 109
十一、祛寒之剂 110
增辑 112
十二、祛暑之剂 113
十三、利湿之剂 114
增辑 117
十四、润燥之剂 119
增辑 121
十五、泻火之剂 122
增辑 127
十六、除痰之剂 129
增辑 131
十七、收涩之剂 133
增辑 135
十八、杀虫之剂 135
增辑 136
十九、痈疡之剂 136
增辑 137
二十、经产之剂 139
增辑 142
附1 便用杂方 144
附2 幼科 144
学医必读 146
中医问答 152
下篇 中药 157
解表药 157
一、发散风寒药 157
麻黄 157
桂枝 158
防风 159
防风叶 160
防风花 160
荆芥 161
假荆芥 161
生姜 161
干姜 162
藁本 162
白芷 163
紫苏 164
紫苏子 164
紫苏叶 165
芫荽 168
胡荽 168
二、发散风热药 168
三、辛凉解表药 168
柴胡 168
银柴胡 169
葛根 169
菊花 171
薄荷 172
桑皮(附:桑葚、桑叶) 172
蝉蜕 174
牛蒡子 175
升麻 176
浮萍 177
蔓荆子 178
祛风湿药 179
丝瓜络 179
丝瓜 179
威灵仙 180
伸筋草 181
五加皮 181
苍耳子 182
独活 183
羌活 184
秦艽 185
桑寄生 186
木瓜 187
清热药 188
一、清热解毒药 188
金银花 188
连翘 189
地丁 190
板蓝根 191
白头翁 191
蒲公英 192
马齿苋子 193
败酱草 194
鱼腥草(蕺菜) 194
半枝莲 194
二、清热降火药 195
石膏 195
知母 196
芦根 196
寒水石 197
决明子 197
三、清热凉血药 198
鲜生地黄 198
干地黄 198
熟地黄 200
玄参 200
牡丹皮 201
地骨皮 203
紫草 204
白薇 205
木槿皮 206
青蒿 207
四、清热燥湿药 208
黄芩 208
黄连 209
黄柏 211
栀子 212
秦皮 213
龙胆草 214
泻下药 215
一、攻下药 215
朴硝 215
芒硝 216
大黄 216
蜣螂 217
二、润下药 218
蜂蜜 218
麻仁 219
郁李仁 220
消化药 221
山楂 221
麦芽 222
谷芽 222
建曲(神曲) 223
鸡内金 224
芳香化湿热 226
草豆蔻 226
草果 226
藿香 227
佩兰 228
苍术 228
砂仁 230
利水药 231
茯苓 231
木通 232
车前子 233
萆薢 234
薏苡仁 235
猪苓 236
泽泻 236
滑石 238
冬瓜子 239
冬瓜皮 239
竹叶 239
防己 240
赤小豆 241
地肤子 242
金钱草 243
瞿麦 244
茵陈 245
大腹皮 246
冬葵子 246
海金砂 247
糠谷老 248
玉米须(附:玉米根、叶) 248
蟋蟀(蛐蛐) 249
蝼蛄 249
胡芦巴 249
化痰止咳药 250
一、温化寒痰药 250
半夏 250
白前 251
白芥子 252
南星 252
旋覆花 254
二、清热化痰药 255
前胡 255
瓜蒌 255
天花粉 256
瓜蒌仁 256
贝母 257
桔梗 258
昆布 259
海藻 259
海浮石 260
天竺黄 261
葶苈子 261
三、止咳平喘药 262
紫菀 262
枇杷叶 263
百部 264
马兜铃 264
杏仁 265
款冬花 266
洋金花 267
理气药 269
香附 269
乌药 271
陈皮(橘皮) 272
青皮 273
厚朴 273
枳实 274
枳壳 275
苦楝子(川楝子) 276
薤白 276
木香 277
理血药 279
一、止血药 279
仙鹤草 279
白及 280
大蓟 281
茜草 282
侧柏叶 283
茅根 284
地榆 285
马勃 286
艾叶 287
三七 288
血余 289
卷柏 290
鸡冠花 291
瓦松 291
槐花 292
二、活血药 295
川芎(芎) 295
丹参 297
血参 297
益母草 297
桃仁 299
泽兰 300
红花 301
三棱 302
莪术 303
王不留行 303
元胡 304
郁金 305
五灵脂 306
乳香 307
没药 308
鸡血藤 309
牛膝 310
皂角刺 311
补养药 314
一、补气药 314
人参 314
党参 316
黄芪 317
山药 319
白术 320
白扁豆 322
棉花根 323
大枣 323
甘草 324
二、补血药 326
当归 326
白芍 327
阿胶 329
龙眼肉 330
何首乌 331
三、补阴药 333
沙参 333
麦冬 333
天冬 334
石斛 336
枸杞子 337
龟甲 338
鳖甲 339
女贞子 341
百合 342
四、补阳药 343
巴戟天 343
补骨脂 344
菟丝子 346
续断 348
狗脊 349
杜仲 350
肉苁蓉 352
胡桃 353
散寒药 356
附子 356
肉桂 359
吴茱萸 362
丁香 364
小茴香 365
安神药 367
酸枣仁 367
柏子仁 368
珍珠母 369
远志 369
磁石 370
朱砂 372
琥珀 373
榆钱 374
榆白皮 374
平肝熄风药 376
钩藤 376
全蝎 377
僵蚕 378
蜈蚣 379
蚯蚓 381
天麻 381
石决明 382
代赭石 383
夏枯草 384
芳香开窍药 386
菖蒲 386
冰片 386
牛黄 386
收涩药 389
山茱萸(山萸肉) 389
五味子 390
浮小麦 392
麻黄根 393
金樱子 393
莲子 394
芡实 395
芡实叶 396
芡实茎 396
芡实根 396
龙骨 396
牡蛎 398
桑螵蛸 399
驱虫药 403
使君子 403
雷丸 404
花椒 405
南瓜子 407
槟榔 408
贯众 410
大蒜 410
石榴根皮 412
苦楝根皮 412
鸦胆子(苦参子) 413
附录 414
一、十八反歌 414
二、十九畏歌 414
三、妊娠服药禁忌歌 414
四、六陈歌 415
五、药物配伍增强药效 415
医案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