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4
1.3 后发赶超与发展转型:基本概念的界定 5
1.4 框架与主要内容 8
第2章 后发经济体的赶超与转型:理论演进 14
2.1 古典经济学中的赶超与转型发展思想 14
2.2 后发优势与赶超:格申克龙理论及扩展 18
2.3 社会能力与赶超:阿伯拉莫维茨的追赶假说及扩展 23
2.4 发展经济学中的赶超 25
第3章 后发经济体的赶超与转型:增长 32
模型中的赶超 32
3.1趋同与赶超: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32
3.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赶超与转型 38
3.3 蛙跳与赶超:B—K—T模型及其扩展 41
3.4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的赶超与转型 51
第4章 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向社会主义的迈进 61
4.1 复杂的社会形态禀赋结构 62
4.2 民主改革的基本类型 64
4.3 民主改革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68
第5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民族地区的赶超 71
5.1中国宏观区域格局的演进与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71
5.2 中国区域经济的赶超 84
5.3 民族地区的经济赶超 94
5.4 民族地区的经济倍增计划:2010~2020年 100
第6章 民族地区的结构变迁与赶超 105
6.1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变迁的事实 105
6.2 民族地区的城镇化 114
6.3 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 117
6.4 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基于民族八省区的实证分析 122
第7章 民族地区的新跨越:全面小康 132
7.1 问题的提出 132
7.2 全面小康的标准 133
7.3 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136
7.4 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差距 142
7.5 结论与评论 146
第8章 自然资本与经济赶超:区位、空间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48
8. 1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 148
8.2 民族地区的空间结构 150
8.3 民族地区空间结构对经济发展与赶超的约束 161
8.4 优化空间结构,重塑民族地区经济地理格局 165
第9章 自然资本与经济赶超: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171
9.1 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裕度的综合评价 172
9.2 自然资源丰裕度与赶超:理论框架 178
9.3 自然资源开发与民族地区的赶超 187
9.4 加快制度创新,促进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93
第10章 物质资本与民族地区的赶超 200
10.1 物质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理论框架 200
10.2 投资与增长 212
10.3 储蓄、投资与民族地区的资本形成 224
10.4 民族地区资本存量的估计 230
10.5 民族地区资本形成的金融支持 232
第11章 技术进步、后发优势与民族地区的赶超 244
11.1 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与赶超:分析框架 244
11.2 民族地区的技术缺口与赶超 251
11.3 民族地区实现技术赶超和后发跨越的政策支持 256
11.4 后发优势与民族地区的赶超 261
第12章 人力资本与民族地区的赶超 266
12.1 人力资本一般与经济赶超 266
12.2 人力资本构成与经济赶超 277
12.3 人力资本的配置与民族地区的经济赶超 290
12.4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促进民族地区赶超 295
第13章 企业家与民族地区的赶超 301
13.1 企业家空间分布:自由企业家模型 301
13.2 企业家的空间配置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310
13.3 改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家集聚,推动民族地区的后发赶超 317
第14章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324
14.1 新结构经济学的要点 325
14.2 民族地区的禀赋结构及其升级趋势 331
14.3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新结构经济学视角 337
14.4 升级禀赋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赶超 343
第15章 能力构建与民族地区的赶超 347
15.1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构建:分析框架 347
15.2 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估 355
15.3 加强能力建设,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364
第16章 走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推进民族地区的后发赶超 370
16.1 包容性绿色发展理论的基本要点 370
16.2 民族地区走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375
16.3 民族地区包容性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376
参考文献 381
后记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