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医学免疫学 4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论 4
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4
第二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5
第三节 免疫的类型 6
第四节 免疫与疾病 7
第五节 免疫学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7
第二章 抗原 13
第一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3
一、异物性 13
二、理化性质 13
三、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其他因素 15
第二节 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15
一、抗原的特异性 15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17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17
一、抗原的分类 17
二、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19
第四节 丝裂原、超抗原和免疫佐剂 20
一、丝裂原 21
二、超抗原 21
三、免疫佐剂 21
第三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25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25
一、骨髓 25
二、胸腺 27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28
一、淋巴结 29
二、脾脏 31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33
第四章 免疫分子 37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和抗体 37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37
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40
三、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 41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43
五、抗体的人工制备 46
第二节 补体系统 47
一、补体系统概述 47
二、补体的激活途径 48
三、补体激活的调节 52
四、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53
五、补体的临床意义 54
第三节 细胞因子 55
一、细胞因子概述 55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59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60
四、细胞因子与临床 62
第四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63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 63
二、黏附分子 65
第五节 MHC及其编码分子 67
一、MHC的基因组成 67
二、MHC分子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69
三、MHC的遗传特征 71
四、MHC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73
第五章 免疫细胞 82
第一节 固有免疫细胞 82
一、吞噬细胞 82
二、抗原呈递细胞 84
三、自然杀伤细胞 85
四、固有样淋巴细胞 86
五、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87
第二节 T细胞和B细胞 88
一、T细胞 88
二、B细胞 92
第六章 免疫应答 99
第一节 固有免疫应答 99
一、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99
二、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 103
三、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103
四、固有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104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 105
一、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05
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11
三、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114
第三节 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115
一、免疫耐受 115
二、免疫调节 117
第七章 临床免疫 126
第一节 超敏反应 126
一、Ⅰ型超敏反应 126
二、Ⅱ型超敏反应 130
三、Ⅲ型超敏反应 133
四、Ⅳ型超敏反应 135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 137
一、自身免疫病的特征与分类 138
二、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与损伤机制 139
三、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141
第三节 免疫学应用 141
一、免疫预防 141
二、免疫治疗 144
三、免疫诊断 145
下篇 医学微生物学 156
第八章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156
第一节 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 156
一、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156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56
三、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157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及现状 158
一、经验微生物学时期 158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158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158
四、医学微生物学的现状 159
第九章 细菌学总论 162
第一节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162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62
二、细菌的结构 163
三、细菌的理化性状 171
四、细菌的营养物质与生长繁殖 172
五、细菌的新陈代谢 173
六、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法 175
七、细菌的人工培养 176
八、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178
九、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182
第二节 细菌感染与抗菌免疫 182
一、细菌感染 182
二、抗菌免疫 189
第三节 消毒与灭菌 190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91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193
三、生物安全 196
第四节 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98
一、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 198
二、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200
第十章 细菌学各论 209
第一节 致病性球菌 209
一、葡萄球菌属 209
二、链球菌属 213
三、奈瑟菌属 219
第二节 肠道杆菌 222
一、埃希菌属 223
二、志贺菌属 225
三、沙门菌属 227
第三节 弧菌属与螺杆菌属 229
一、霍乱弧菌 230
二、副溶血性弧菌 232
三、幽门螺杆菌 232
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 233
一、厌氧芽胞梭菌属 233
二、无芽胞厌氧菌 237
第五节 分枝杆菌 239
一、结核分枝杆菌 239
二、麻风分枝杆菌 244
第六节 其他致病性细菌 245
第十一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54
第一节 支原体 254
一、生物学性状 25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4
三、微生物学检查 255
四、防治原则 255
第二节 衣原体 255
一、生物学性状 25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57
四、防治原则 257
第三节 立克次体 257
一、生物学性状 25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58
四、防治原则 259
第四节 螺旋体 259
一、钩端螺旋体属 259
二、密螺旋体属 260
三、疏螺旋体属 261
第五节 放线菌 261
一、生物学性状 262
二、致病性 26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62
四、防治原则 262
第十二章 病毒学总论 266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特性 266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66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266
三、病毒的增殖 268
四、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269
五、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270
六、病毒的分类 270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71
一、病毒的感染 271
二、病毒的致病机制 273
三、抗病毒免疫 274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和治疗 276
一、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 276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77
三、病毒感染的治疗 278
第十三章 病毒各论 283
第一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 283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283
二、副黏病毒 286
三、腺病毒 288
第二节 胃肠道病毒 288
一、肠道病毒 288
二、轮状病毒 290
第三节 肝炎病毒 291
一、甲型肝炎病毒 291
二、乙型肝炎病毒 292
三、丙型肝炎病毒 295
四、丁型肝炎病毒 296
五、戊型肝炎病毒 297
第四节 疱疹病毒 298
一、单纯疱疹病毒 298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99
三、巨细胞病毒 300
四、EB病毒 301
第五节 反转录病毒 303
一、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点 303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03
第六节 其他病毒 305
一、狂犬病病毒 305
二、人乳头瘤病毒 307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308
四、汉坦病毒 309
五、朊粒 310
第十四章 真菌 315
第一节 真菌总论 315
一、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315
二、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317
三、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 318
四、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318
第二节 主要的致病性真菌 319
一、浅部感染真菌 319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320
三、深部感染真菌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