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前言 1
诗选 3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3
和子由渑池怀旧 4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 6
郿坞 6
题宝鸡县斯飞阁 7
石鼓歌 8
王维吴道子画 14
真兴寺阁 17
馈岁 18
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谿堂读书 18
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祷磻溪。是日宿虢县。二十五日晚自虢县渡渭,宿于僧舍曾阁。阁故曾氏所建也。夜久不寐,见壁间有前县令赵荐留名,有怀其人 20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20
司竹监烧苇园,因召都巡检柴贻勗左藏以其徒会猎园下 21
和董传留别 23
石苍舒醉墨堂 24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26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选一) 29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 30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选一) 31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32
泗州僧伽塔 33
龟山 35
游金山寺 36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38
戏子由 40
吉祥寺赏牡丹 43
和刘道原咏史 43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4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选二) 45
望海楼晚景五绝(选三) 46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46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 47
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 48
吴中田妇叹 48
赠孙莘老七绝(选三) 50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选一) 51
法惠寺横翠阁 52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选一) 53
新城道中二首 54
山村五绝(选三) 56
赠别 57
次韵代留别 58
于潜女 59
僧清顺新作垂云亭 60
席上代人赠别三首 61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62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63
病中游祖塔院 63
有美堂暴雨 64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选二) 66
宿九仙山 68
陌上花三首 69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 70
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选一) 70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71
无锡道中赋水车 72
苏州闾邱、江君二家雨中饮酒二首(选一) 73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74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75
和子由四首(选一) 78
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选二) 79
和晁同年九日见寄 81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81
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倅 82
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 83
书韩干牧马图 84
和孔密州五绝(选一) 86
韩干马十四匹 87
送郑户曹 89
读孟郊诗二首 90
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选一) 91
续丽人行 92
仆曩于长安陈汉卿家,见吴道子画佛,碎爛可惜。其后十馀年,复见之于鲜于子骏家,则已装褙完好。子骏以见遗,作诗谢之 93
又送郑户曹 95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96
九日黄楼作 98
送顿起 99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100
百步洪二首(选一) 101
送参寥师 103
石炭 106
台头寺步月得人字 106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107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选二) 108
舟中夜起 109
大风留金山两日 110
端午徧游诸寺得“禅”字 110
舶趠风 111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选一) 112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 113
梅花二首 114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 115
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诗,故作一绝 116
初到黄州 117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118
次韵前篇 118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121
雨中看牡丹三首 123
五禽言五首(选一) 124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124
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 125
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谒王文父齐万于江南,坐上得陈季常书报,是月四日,种谔领兵深入,破杀西夏六万馀人,获马五千匹。众喜忭唱乐,各饮一巨觥 127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128
红梅三首(选一) 128
寒食雨二首 130
鱼蛮子 131
琴诗 132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133
南堂五首 135
洗儿戏作 136
东坡 136
和秦太虚梅花 137
海棠 138
寿星院寒碧轩 139
别黄州 139
庐山二胜 141
题西林壁 143
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 144
次荆公韵四绝 145
同王胜之游蒋山 146
金山梦中作 148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 148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150
书林逋诗后 153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选一) 154
送杨杰 155
登州海市 157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158
西太—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160
武昌西山 161
虢国夫人夜游图 163
赵令晏崔白大图幅径三丈 165
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干马 166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选二) 167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169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170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172
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著色山二首 174
送子由使契丹 174
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浪所战,时有碎裂,淘洒岁久,皆圆熟可爱,土人谓此弹子涡也。取数百枚以养石菖蒲,且作诗遗垂慈堂老人 176
真觉院有洛花,花时不暇往,四月十八日与刘景文同往赏枇杷 177
赠刘景文 178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选四) 178
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选一) 180
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行,作三绝句 181
聚星堂雪 182
喜刘景文至 184
次前韵送刘景文 185
淮上早发 186
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 186
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 187
次韵吴传正枯木歌 188
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 189
南康望湖亭 191
秧马歌 192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194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195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196
赠王子直秀才 198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199
荔支叹 201
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 203
食荔支二首(选一) 204
纵笔 205
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 205
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 207
儋耳山 209
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 209
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尽儋人之安贫守静者也 210
和陶拟古九首(选一) 211
被酒独行,徧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选二) 213
倦夜 213
纵笔三首 214
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今斯言乃验二首(选一) 215
汲江煎茶 216
儋耳 218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选一) 219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219
赠岭上老人 220
次韵江晦叔二首(选一) 221
词选 225
行香子(携手江村) 225
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225
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 226
少年游(去年相送) 227
醉落魄(轻云微月) 227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 228
菩萨蛮(秋风湖上萧萧雨) 229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 229
永遇乐(长忆别时) 230
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 231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231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232
望江南(春未老) 23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34
江城子(相从不觉又初寒) 238
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 238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239
(麻叶层层檾叶光) 240
(簌簌衣巾落棗花) 240
(软草平莎过雨新) 241
永遇乐(明月如霜) 242
阳关曲(受降城下紫髯郎) 244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245
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 246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46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251
满江红(江汉西来) 251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25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54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255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256
洞仙歌(冰肌玉骨) 257
念奴娇(大江东去) 261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268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69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270
满庭芳(三十三年) 274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275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77
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 277
满庭芳(归去来兮) 278
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 279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280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281
如梦令二首(为向东坡传语) 284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285
木兰花令(霜馀已失长淮阔) 287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287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289
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 291
文选 295
刑赏忠厚之至论 295
上梅直讲书 299
教战守策 302
留侯论 306
喜雨亭记 311
淩虚台记 314
祭欧阳文忠公文 317
超然台记 319
日喻 323
放鹤亭记 326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330
答言上人 335
与王元直 335
书蒲永升画后 336
方山子传 339
前赤壁赋 342
后赤壁赋 349
记承天寺夜游 353
记游定惠院 353
石钟山记 354
书吴道子画后 359
范文正公集叙 360
潮州韩文公庙碑 364
记游松风亭 372
书上元夜游 372
与元老姪孙 373
又答王庠书 374
答谢民师书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