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道之“前哲学形态” 1
二、老子道论的突破及其体现 11
三、老子其书版本与道论说溯源 19
四、研究方法 24
第一章 自然主义价值取向 29
一、双重思想价值取向 29
二、夏族文化的质朴性 37
三、春秋时代思想文化的自然主义倾向 45
四、楚国文化对老子道论思想的影响 52
第二章 人文主义价值取向 66
一、“德”与“礼”之观念体系 66
二、“德”论——老子人文思想初论 80
三、礼制观——老子人文思想再论 86
四、老子人文思想三论 95
第三章 隐士思想主旨与道家精神 107
一、隐士思想主旨 108
二、身隐与心隐——隐士之类型 123
三、隐士之道家精神 127
第四章 史官文化与道家精神 133
一、史官产生的意义 134
二、史官职业分化 139
三、史官的职业特点 144
四、史官文化之道家精神 152
第五章 存在本体——道体形上论之一 159
一、形上道论 160
二、无与有:道体属性 174
三、道体与万物的关系 186
第六章 价值本体——道体形上论之二 201
一、道体——存在本体与价值本体的统一 201
二、自然与无为:价值本体原则 209
三、价值本体的层次 224
第七章 天道、地道与人道 233
一、天道原则 234
二、地道原则 240
三、人道原则 247
四、天道、地道与人道的相通性 259
第八章 人道再论 270
一、“无为而为”的社会政治观 271
二、“小国寡民”的历史观 284
三、自然而然的人生观 293
第九章 道性思维方式 306
一、物性思维方式 307
二、道性思维方式的前提与内涵 312
三、道性思维的特点 315
四、道性思维方式对物性思维方式的超越 330
五、实践的辩证法与思辨的辩证法 335
第十章 道心境界 340
一、“为道者”的外在体征 341
二、修养方式 343
三、道心境界 354
结语 361
参考文献 367
索引 377
后记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