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文化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中崎编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308133999
  • 页数:711 页
图书介绍:“越剧文化史”由四篇十章构成,其中四篇即越剧的形成、越剧的兴盛、越剧的改革、越剧的创新,十章即第一章落地唱书时期、第二章小歌班时期、第三章绍兴文戏时期、第四章改良文戏时期、第五章新越剧时期、第六章改人改戏时期、第七章男女合演时期、第八章“文革”时期、第九章创演繁荣时期、第十章改革创新时期。 梳理越剧研究领域的前人成果,首次从地域文化角度系统全面阐述越剧的发展轨迹,并从浙江和上海两地演艺文化的比较中提出越剧是江南文化和长三角文化的集中代表的观点。其成果的学术价值不但表现在观点的新颖、资料的翔实、数据的可靠、逻辑的严密上,而且在越剧学的研究领域,具有学术开拓与积累的意义。 本书有如下特点:国际视野、民族特色、历史意识、实务取向、学界与业界经验的有机结合。

第一篇 越剧的形成(1851—1938) 3

第一章 “落地唱书”时期(1851—1906) 3

第一节 自娱自乐的“田头唱书” 3

第二节 谋求生机的“沿门唱书” 6

第三节 商业演出的“落地唱书” 8

第四节 丰富与提高的“走台书” 19

第二章 “小歌班”时期(1906—1922) 28

第一节 越剧诞生的三次演出 28

一、浙江於潜县乐平乡外伍村的演出 28

二、浙江余杭县陈家庄的演出 30

三、浙江嵊县东王村的演出 32

第二节 “小歌班”从自娱自乐向商业化的发展 34

第三节 “小歌班”由农村市场向都市娱乐业的探索 41

一、“小歌班”进入杭州的四次演出 42

二、“小歌班”进入上海的六次演出 44

第四节 “小歌班”沪上演出三足鼎立的形成 64

第五节 “绍兴文戏”的出现 67

第三章 “绍兴文戏”时期(1922—1938) 70

第一节 绍兴文戏男班在上海的演出 70

一、演出场所 71

二、演出剧目 73

三、演出班社 75

四、演出活动 77

五、演出名伶 81

六、舞台艺术的发展 82

第二节 绍兴文戏男班在浙江的演出 84

第三节 绍兴文戏女班在浙江的兴起 85

一、绍兴文戏女班兴起的原因 86

二、“上碧溪村”女子科班的出现 89

三、“施家岙”第一副女子科班的建立 91

四、“施家岙”第一副女子科班的演出 94

五、“施家岙”第一副女子科班的影响 101

第四节 绍兴文戏女班在浙江的演出 103

一、嵊县其他女子小科班的演出 103

二、嵊县农村女子小科班形成的原因 127

三、女子小科班在浙江其他城乡的演出 128

第二篇 越剧的兴盛(1938—1949) 149

第四章 “改良文戏”时期(1938—1942) 149

第一节 女子越剧在上海剧坛的确立 149

一、女子绍兴文戏在上海的兴起 150

二、浙江女子越剧戏班蜂拥入上海 158

三、上海本地女子越剧戏班的建立 162

四、上海本地女子越剧科班的建立 166

第二节 “孤岛”时期上海越剧创作演出的繁荣 169

一、越剧编剧“四金刚”的出现 169

二、大批新剧目的产生 170

三、越剧演出市场的兴旺 171

四、越剧女班的社会活动 187

第三节 越剧四大名旦与四大小生的出现 190

一、“孤岛”时期上海越剧的四大名旦 190

二、“孤岛”时期上海越剧的四大小生 191

第四节 “孤岛”时期上海越剧创作演出繁荣的原因 191

一、外部因素 192

二、内部因素 195

三、姚水娟的越剧改革 199

第五章 “新越剧”时期(1942—1949) 210

第一节 越剧现代舞台综合艺术体制的初步建立 210

一、“新越剧”的出现 210

二、袁雪芬的“新越剧”改革实践 213

三、尹桂芳的越剧改革 227

四、其他越剧艺术家的改革实践 235

五、“新越剧”时期上海主要越剧团 239

第二节 《祥林嫂》的创作演出 247

第三节 越剧十姐妹义演《山河恋》 250

第四节 “新越剧”的艺术成就 253

一、艺术品位的提升 254

二、剧场数量的增加 254

三、剧场规模的扩大 261

四、剧团数量的增加 269

五、剧团体制的变化 269

六、剧团规模的扩大 270

七、优秀演员的涌现 271

八、艺术水平的提高 274

第五节 浙江各地的女子越剧演出 278

一、嵊县的越剧戏班 278

二、宁波的女子越剧演出活动 282

三、杭嘉湖地区的女子越剧演出 285

第六节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越剧演出活动 289

第三篇 越剧的改革(1949—1976) 299

第六章 “改人改戏”时期(1949—1956) 299

第一节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 299

第二节 越剧界“三改”工作的开展 304

一、“改戏”工作 305

二、“改人”工作 332

三、“改制”工作 336

第三节 上海民营越剧团的建立 341

第四节 “戏改”成果的大检阅 350

第七章 “男女合演”时期(1956—1966) 363

第一节 民间职业剧团的登记与整顿 363

一、上海越剧团体的登记与整顿 364

二、浙江越剧团体的登记与整顿 372

三、其他省市越剧团体的登记与整顿 377

第二节 各地越剧团布局的调整 380

第三节 越剧创作演出的繁荣 397

一、“三并举”剧目政策的确立 397

二、越剧创作的繁荣 405

三、优秀剧目的涌现 406

四、越剧演出的繁荣 411

五、创作方向的偏离 459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越剧发展的原因 461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468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给越剧队伍带来的破坏 468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越剧创作演出 470

第四篇 越剧的创新(1976—2006) 479

第九章 “创演繁荣”时期(1976—1982) 479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后各地越剧团的恢复 479

一、戏曲领域的拨乱反正 479

二、戏曲队伍的重建 482

三、艺术教育与艺术研究的恢复 498

第二节 各类创作会议的召开 503

第三节 上演剧目的丰富 505

一、优秀保留剧目和传统剧目的恢复 505

二、创作剧目的涌现 509

第四节 各种会演、调演的举行 521

第十章 “改革创新”时期(1982—2006) 525

第一节 浙江小百花现象的出现 525

一、“戏曲危机”的产生 526

二、“戏曲危机”的原因 529

三、浙江小百花现象的出现 530

第二节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创作演出 537

一、从《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到《西厢记》——越剧艺术的日臻完善 537

二、从《寒情》《孔乙己》到《藏书之家》——越剧观念的更新与艺术创新的探索 551

三、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成功经验 557

四、茅威涛的越剧艺术成就与创新 558

第三节 浙江省其他越剧团的主要创作与演出 561

一、古装戏创作与演出 562

二、现代戏创作与演出 599

第四节 上海越剧院的创作与演出 607

一、1982年至1996年主要创作演出 608

二、1997年至2006年主要创作演出 616

第五节 上海其他越剧团的创作与演出 624

一、虹口越剧团的创作与演出 624

二、卢湾越剧团的创作与演出 627

三、静安越剧团的创作与演出 629

第六节 南京市越剧团与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的创作演出 630

一、南京市越剧团的创作与演出 630

二、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的创作与演出 634

第七节 沪浙两地越剧会演与中国越剧节的举办 637

一、上海、浙江越剧大赛及会演的举行 637

二、中国小百花越剧节的举办 641

三、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642

四、中国越剧艺术节的举办 644

五、历年获梅花奖、白玉兰奖等的越剧青年演员 645

六、浙江省历届戏剧节越剧获奖主要剧目 649

第八节 新时期越剧艺术的特点 652

一、剧本创作的特点 652

二、舞台艺术的特点 653

附录 659

1.上海越剧演出场所(1917—1949) 659

2.越剧主要演出剧目(1906—2007) 661

3.越剧专业表演团体(1906—2006) 681

4.越剧主要演员名录(1906—1949) 686

参考文献 691

索引 695

后记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