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地质结构特征 1
第一节 概况 1
一、区域构造背景 1
二、地层概况 1
第二节 残留地层划分方法 3
第三节 地层发育特征及展布 6
一、中新元古界 7
二、寒武系—奥陶系 20
三、石炭系—三叠系 43
四、侏罗系—白垩系 55
第四节 构造层划分 78
一、第1构造层 78
二、第2构造层 78
三、第3构造层 80
四、第4构造层 81
五、第5构造层 81
小结 81
第二章 盆地演化与构造格局 83
第一节 构造样式 83
一、构造样式的概念及分类 83
二、挤压构造样式 83
三、伸展构造样式 84
四、走滑构造样式 85
五、复合构造样式 85
第二节 盆地的运动学特征 88
一、盆缘断裂特征及活动性 88
二、拉张与挤压变形特征 90
第三节 盆地类型及演化 103
一、原型盆地恢复方法 104
二、盆地类型 106
三、构造演化史与动力机制探讨 124
第四节 构造区划与叠合构造单元 128
一、构造区划与格局 128
二、叠合盆地与叠合构造单元 130
小结 137
第三章 沉积体系研究与储层评价 139
第一节 残留盆地沉积体系研究方法概述 139
一、露头类比 139
二、测井、地震资料定相 139
三、盆地性质定格局 143
四、优势相定展布 143
第二节 中新元古界沉积体系特征与储层评价 145
一、沉积相类型及相序列 145
二、沉积体系展布 148
三、沉积模式 153
四、储层类型及特征 156
五、有效储层控制因素及分布 158
第三节 寒武系—奥陶系沉积体系特征及储层评价 161
一、沉积相类型及相序列 161
二、沉积体系展布 164
三、沉积模式 176
四、储层类型及特征 177
五、有效储层控制因素及分布 179
第四节 石炭系—二叠系沉积体系特征及储层评价 184
一、沉积相类型及相序列 184
二、沉积体系展布 189
三、沉积模式 197
四、储层类型及特征 202
五、有效储层控制因素及分布 205
第五节 中生界沉积体系特征及储层评价 208
一、沉积相类型及相序列 208
二、沉积古地理格局及构造岩相模式 212
三、储层类型及特征 220
四、有效储层控制因素及分布 223
小结 228
第四章 烃源岩有效性与资源潜力 231
第一节 烃源岩评价标准 231
一、海相碳酸盐岩评价标准 231
二、陆相泥岩评价标准 239
三、煤系烃源岩评价标准 239
第二节 烃源岩生烃条件静态评价 241
一、中—新元古界烃源岩生烃条件静态评价 241
二、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生烃条件静态评价 246
三、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生烃条件静态评价 259
四、中生界烃源岩生烃条件静态评价 275
五、前古近系烃源岩有效性的确定 284
第三节 烃源岩生烃演化动态评价 286
一、二次生烃机理研究 286
二、不同类型有机质生烃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288
三、不同叠合构造单元烃源岩动态分析 292
第四节 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298
一、油气资源评价原理及方法 298
二、油气资源评价基础参数的确定 303
三、模拟计算及有利生烃区分布 312
四、资源评价 321
小结 327
图版 328
第五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战略区优选 335
第一节 生储盖配置及圈闭类型 335
一、盖层特征及分布 335
二、生储盖组合类型及分布 346
三、不同叠合构造单元生储盖组合特征 353
四、圈闭类型 355
第二节 典型原生油气藏主控因素 357
一、前古近系探井分析 357
二、典型油气藏主控因素 360
三、油气成藏模式 397
第三节 远景勘探区带评价 401
一、战略选区评价依据 402
二、战略区优选 406
三、远景区带评价参数 421
四、远景区带描述 437
小结 440
主要参考文献 442
主要内部参考文献 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