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梵汉对勘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语法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继红著;蒋绍愚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中西书局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47506721
  • 页数:3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系“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之一种。作者以佛教经典《阿毗达磨俱舍论》的梵文原典和真谛、玄奘两种汉译本为研究对象,摸索出一套比较科学的汉译佛经语言研究模式,并且在语言类型学的视野下,在梵汉对勘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细的语法标注,采用篇章语言学与文体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俱舍论》的语法现象进行原创性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佛经翻译导致的语言接触对汉语语法体系产生的影响,并且特别关注了玄奘译经的翻译策略与语言风格,为汉语词汇史、语法史研究提供了一份丰富的语料。不仅会对汉语历史研究有所贡献,也会对中国哲学史、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序&蒋绍愚 1

序&朱庆之 1

第一章 《阿毗达磨俱舍论》的语料价值 1

1.1《俱舍论》之命名 1

1.2《俱舍论》之内容 3

1.3《俱舍论》之作者 6

1.4《俱舍论》之汉地传译 15

1.4.1《俱舍论》汉译者之一:真谛 16

1.4.2《俱舍论》汉译者之二:玄奘 21

1.4.3《俱舍论》汉译本比较 24

1.5《俱舍论》之研究 32

1.6《俱舍论》的语料价值 34

第二章 方法论探讨一:梵汉对勘与佛教汉语语法研究 36

2.1佛教汉语与汉语史研究 36

2.1.1佛教汉语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 36

2.1.2佛教汉语是研究语言接触对汉语史影响的重要语料 38

2.2梵汉对勘与佛教汉语研究 44

2.3基于梵汉对勘的《俱舍论》语法研究 47

2.3.1以梵汉对勘为立足点 48

2.3.2语言类型比较的视野 48

2.3.3描写真谛、玄奘两种异译本语言“自在的结构” 51

第三章 方法论探讨二:语料库语言学与佛教汉语语法研究 53

3.1引言 53

3.2语料库语言学与佛教汉语研究 55

3.2.1汉译佛经数量巨大,需要计算机的技术支持 55

3.2.2梵汉对勘是汉译佛经语言研究的重要方法 58

3.2.3概率统计是基于梵汉对勘佛教汉语研究的重要方法 60

3.2.4梵汉佛典的数码化使佛教汉语研究事半功倍 61

3.3《俱舍论》梵汉平行双语语料库构成及其语段、句子对齐 63

3.4《俱舍论》梵汉对勘双语语料库的语段、句子对齐 63

3.5《俱舍论》梵汉对勘语料标注 66

3.6小结 69

第四章 梵汉语言对比研究之一:梵语名词变格 71

4.1前言 71

4.2体格 73

4.3呼格 77

4.4业格 80

4.5具格 81

4.6为格 87

4.7从格 88

4.8属格 94

4.9依格 100

4.10结语 104

第五章 梵汉语言对比研究之二:梵语动词变位 106

5.1引言 106

5.2时体 107

5.2.1现在时 108

5.2.2将来时 110

5.2.3完成时 112

5.3语态 116

5.3.1主动语态、中间语态 117

5.3.2被动语态 119

5.3.3致使语态 125

5.4语气 127

5.4.1陈述式 128

5.4.2祈愿式 129

5.5分词、独立式 133

5.5.1现在分词 133

5.5.2将来分词 135

5.5.3过去分词 136

5.5.4必要分词 151

5.5.5独立式 153

第六章 梵汉语言对比研究之三:数范畴与人称范畴 158

6.1引言 158

6.2数范畴之一:双数 160

6.2.1添加连词 161

6.2.2并列短语 161

6.2.3添加数词 162

6.3数范畴之二:复数 163

6.3.1并列短语 163

6.3.2集合概念名词 163

6.3.3置前复数标记“诸”、“众” 164

6.3.4置后复数标记“等” 165

6.3.5词汇手段 167

6.4人称范畴 168

第七章 《俱舍论》语法仿译研究 171

7.1句末因果关联词语“故” 171

7.1.1汉译佛经中的句末“故” 171

7.1.2仿译梵语原典中从格格尾 174

7.1.3仿译原典中具格格尾 179

7.1.4仿译原典中不变词hi 181

7.1.5仿译原典中名词artha或以artha结尾的不变状复合词 183

7.2主动语态标记“能” 187

7.2.1仿译主动语态语尾 187

7.2.2仿译具有逻辑主语的被动语态动词 188

7.2.3仿译主动语态后缀 189

7.3被动语态标记“所”、“可” 190

7.3.1仿译被动语态语尾 190

7.3.2仿译被动分词的被动形态 192

7.4仿译标记“当” 193

7.4.1情态助词“当” 193

7.4.2时间副词“当” 196

7.5仿译标记“应” 199

第八章 《俱舍论》篇章标示成分 203

8.1引言 203

8.2论题转换标示成分 204

8.2.1先时类论题转换标示成分 205

8.2.2现时类论题转换标示成分 210

8.2.3后时类论题转换标示成分 212

8.2.4论题转换标示成分与语段首句、尾句的关系 215

8.3话题导入标示成分 218

8.3.1疑问句的话题转移功能 219

8.3.2词语重复的话题转移功能 221

8.3.3话题导入标示成分 222

8.4事理逻辑标示成分 254

8.4.1表示次第先后的标示成分 254

8.4.2列举标示成分 256

8.4.3例证标示成分 258

第九章 《俱舍论》疑问句类型及其篇章功能 260

9.1《俱舍论》中疑问句使用频繁 260

9.1.1佛教论议程序的需要 262

9.1.2论部佛典文体特征的反映 263

9.1.3疑问句语用效果的表现 266

9.2梵文的疑问句类型及疑问标记 267

9.2.1梵文疑问句的类型 267

9.2.2梵语疑问代词的形态变化 268

9.2.3梵文佛典《俱舍论》疑问句类型 270

9.3《俱舍论》梵本中的非特指疑问句 272

9.3.1选择类非特指疑问句 272

9.3.2是非类非特指疑问句 274

9.4《俱舍论》梵本中的特指疑问句 275

9.4.1疑问代词ka及其形态变化 275

9.4.2从ka演化而来的疑问代词 288

9.4.3疑问副词 291

9.5《俱舍论》疑问句的篇章功能 297

9.5.1论题转换标示成分 298

9.5.2小论题转换标示成分 300

9.5.3话题导入标示成分 301

9.5.4重点突出 301

第十章 《俱舍论》复句的梵文来源 303

10.1引言 303

10.2复合词拆分 304

10.3不定式动词 306

10.4词缀 307

10.4.1词缀tva 307

10.4.2 a-前缀 309

10.4.3词缀vat 310

10.5格尾形态变化 310

10.5.1假设语气助词“时” 312

10.5.2故 315

10.6表示逻辑关系的不变词 316

10.6.1 atas 316

10.6.2 anyathā 317

10.6.3 tarhi 318

10.7综合运用 319

第十一章 《俱舍论》四言文体的构成方法 323

11.1汉译佛经的四言文体特征 323

11.2汉译佛经四言文体研究概况 324

11.2.1汉译佛典四言文体对汉语词汇双音化进程的影响 325

11.2.2汉译佛典选择四言文体的原因 325

11.2.3汉译佛典四言文体语言面貌的描写 326

11.3《俱舍论》四言文体的构成方法 327

11.3.1四字格添字例 329

11.3.2四字格复陈例 331

11.3.3四字格省译例 332

11.3.4四字格互文例 333

11.4小结 333

第十二章 《俱舍论》的语篇结构 336

12.1《俱舍论》偈颂与长行的关系 336

12.2《俱舍论》偈颂与长行的翻译 340

12.3《俱舍论》中的解经标记词语 341

12.3.1“颂曰……”、“论曰……” 342

12.3.2“……言” 345

12.3.3“……者” 347

12.3.4“言……者” 351

12.4汉译佛经语篇结构的文体差异 354

12.4.1佛典譬喻经的语篇结构 354

12.4.2《摩诃僧祗律》的语篇结构 356

12.4.3汉译佛经的文体差异 358

第十三章 结论 360

13.1《俱舍论》梵汉对勘及梵汉双语平行语料库构建 360

13.2基于梵汉对勘的梵汉语言对比分析 361

13.3《俱舍论》汉译本语法研究 362

13.4玄奘译经语言风格研究 365

参考文献 367

术语索引 375

后记 384

附录: 387

专家评审意见 387

《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章程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