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治法学概论 1
第一节 中医治法的源流与沿革 1
一、中医治法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 1
二、中医治法理论的充实、发展时期 2
三、中医治法理论的成熟时期 2
四、中医治法理论的现代化起步时期 3
第二节 治法与治则、辨证、病因病机、处方的关系 4
一、中医治法与治则的关系 4
二、中医治法与辨证的关系 5
三、中医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6
四、中医治法与病因病机、方药的关系 6
五、中医治法与临证选方或变化成方的关系 10
六、临证治疗立法思路 11
第三节 临证研究治法的意义与展望 17
一、中医治法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18
二、中医治法对方剂学的指导意义 19
三、临证治法的研究展望 19
第四节 临证研究治法的思路及方法 20
一、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 21
二、临床试验研究的方法 21
三、实验研究的方法 22
第二章 常用内治法的源流、临床运用研究 23
第一节 汗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研究 24
一、汗法的源流 24
二、汗法的内涵 27
三、汗法的适应证 27
四、汗法的主要作用 27
五、汗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30
六、汗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43
七、汗法的研究思考 44
第二节 和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研究 45
一、和法的源流 45
二、和法的内涵 47
三、和法的适应证 47
四、和法的主要作用 48
五、和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49
六、和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53
七、和法的研究思考 54
第三节 下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研究 55
一、下法的源流 55
二、下法的内涵 57
三、下法的适应证 57
四、下法的主要作用 57
五、下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59
六、下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64
七、下法的研究思考 65
第四节 利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研究 66
一、利法的源流 66
二、利法的内涵 67
三、利法的适应证 68
四、利法的主要作用 68
五、利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70
六、利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77
七、利法的研究思考 77
第五节 化湿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79
一、化湿法的源流 79
二、化湿法的内涵 80
三、化湿法的适应证 81
四、化湿法的主要作用 81
五、化湿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82
六、化湿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87
七、化湿法的研究思考 87
第六节 清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88
一、清法的源流 88
二、清法的内涵 90
三、清法的适应证 90
四、清法的主要作用 90
五、清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92
六、清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99
七、清法的研究思考 100
第七节 温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101
一、温法的源流 101
二、温法的内涵 102
三、温法的适应证 103
四、温法的主要作用 103
五、温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104
六、温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106
七、温法的研究思考 107
第八节 活血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108
一、活血法的源流 108
二、活血法的内涵 109
三、活血法的适应证 109
四、活血法的主要作用 109
五、活血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110
六、活血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115
七、活血法的研究思考 116
第九节 补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117
一、补法的源流 117
二、补法的内涵 118
三、补法的适应证 119
四、补法的主要作用 120
五、补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124
六、补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131
七、补法的研究思考 132
第十节 吐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133
一、吐法的源流 133
二、吐法的内涵 134
三、吐法的适应证 134
四、吐法的主要作用 135
五、吐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135
六、吐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136
七、吐法的研究思考 136
第十一节 固涩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138
一、固涩法的源流 138
二、固涩法的内涵 139
三、固涩法的适应证 140
四、固涩法的主要作用 140
五、固涩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141
六、固涩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147
七、固涩法的研究思考 148
第十二节 驱虫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149
一、驱虫法的源流 149
二、驱虫法的内涵 149
三、驱虫法的适应证 150
四、驱虫法的主要作用 150
五、驱虫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151
六、驱虫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153
七、驱虫法的研究思考 153
第十三节 祛痰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研究 154
一、祛痰法的源流 154
二、祛痰法的内涵 156
三、祛痰法的适应证 156
四、祛痰法的主要作用 157
五、祛痰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158
六、祛痰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164
七、祛痰法的研究思考 164
第十四节 理气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研究 166
一、理气法的源流 166
二、理气法的内涵 167
三、理气法的适应证 168
四、理气法的主要作用 168
五、理气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170
六、理气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174
七、理气法的研究思考 175
第十五节 消导法的源流、配伍技巧、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177
一、消导法的源流 177
二、消导法的内涵 177
三、消导法的适应证 177
四、消导法的主要作用 178
五、消导法的临床应用及其配伍技巧 178
六、消导法的用药时机、法度及注意事项 186
七、消导法的研究思考 186
第三章 针对病因而治的方法临床具体运用 188
第一节 祛邪法的临床运用 188
一、祛风法的临床及现代应用研究 192
二、祛湿法的临床及现代应用研究 198
三、清热法的临床及现代应用研究 209
四、祛寒法的临床及现代应用研究 226
五、祛暑法的临床运用及现代研究 231
六、祛燥法的临床及现代应用研究 233
七、驱虫法的临床及现代应用研究 235
第二节 消食法的临床具体运用 240
一、饮食因素的致病机制 240
二、消食的方法与途径 241
三、消食法的临床配伍技巧及思路 241
第三节 祛内因法的临床具体运用 244
一、内因所致肺系病证的病因学治疗 244
二、内因所致脾(胃)病的病因学治疗 253
三、内因所致心系病证的病因学治疗 258
四、内因所致肝胆病证的病因学治疗 262
五、内因所致肾(膀胱)病证的病因学治疗 265
六、其他综合性病因学治疗方法 267
第四章 针对病机而治的方法临床具体运用 272
第一节 肺系病证的病机学治疗方法与途径 273
一、表卫失调证的病机学治疗 273
二、肺主气失司的病机学治疗 277
第二节 脾胃肠病证的病机学治疗方法与途径 284
一、脾胃病证的病机学治疗 285
二、肠道病证的病机学治疗 289
第三节 肝心病证的病机学治疗方法与途径 292
一、肝系病证的病机学治疗 292
二、心系病证的病机学治疗 295
第四节 肾脏病证的病机学治疗方法与途径 298
一、助膀胱气化法 299
二、调理冲任法 300
第五节 其他病证的病机学治疗方法与途径 301
一、透疹法 301
二、接骨续筋法 303
第五章 针对主症治疗的方法 临床具体运用及现代研究 306
第一节 针对主症常用治疗的方法与途径 306
一、止血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06
二、止咳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17
三、止汗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22
四、化痰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25
五、缓哮平喘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36
六、回阳救逆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40
七、安神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44
八、开窍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50
九、息风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60
十、退黄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69
十一、消肿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74
第二节 针对主症的一般治疗方法与措施 380
一、止痛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80
二、止泻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84
三、敛涎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88
四、固脬止遗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91
五、止带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94
六、明目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399
七、通耳窍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403
八、利咽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407
九、开音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410
十、固齿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414
十一、止涕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418
十二、排脓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420
附录 424
附录一 中药剂型的源流及现代改革研究 424
附录二 临证组方思路与现代研究 430
参考文献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