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民事诉讼政策的理论基础 3
第一章 导论 3
第一节 论题的意义 3
第二节 研究现状 7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9
第二章 民事诉讼政策的概念界定 13
第一节 政策的内涵 13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内涵 23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 23
二、公共政策的特征 28
三、公共政策的分类 32
第三节 法律政策/司法政策的内涵 35
一、法律政策 35
二、司法政策 41
第四节 民事诉讼政策的内涵 44
一、诉讼政策 44
二、民事诉讼政策 46
第三章 两大法系民事诉讼政策形成模式 51
第一节 法院功能的转化与创制司法政策功能 51
第二节 法院创制司法政策 53
第三节 创制司法政策的具体模式及我国民事诉讼政策创制模式的选择 63
一、两大法系创制司法政策的模式 63
二、我国创制民事诉讼政策的模式选择 65
第四章 民事诉讼政策的功能 69
第一节 政策/公共政策的功能 69
第二节 民事诉讼政策的功能 75
一、导向功能 76
二、规范功能 79
三、调控功能 80
四、促进功能 82
五、弥补功能 83
第五章 民事诉讼 政策 的合法化 88
第一节 民事诉讼政策合法化的路径 88
第二节 民事诉讼政策司法解释化 97
第三节 民事诉讼政策“良法化” 105
下篇 民事诉讼政策的具体形态及其运行 115
第六章 民事诉讼受理政策 115
第一节 民事诉讼受理政策的基本理论 115
一、民事受理政策的概念 115
二、民事受理政策运行的理论基础 115
第二节 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受理政策 132
一、受理条件“低阶化” 132
二、受理阶段“调解化” 134
第三节 我国民事诉讼受理政策主要形态 137
一、传统社会 137
二、现代社会 147
第四节 当下中国民事诉讼受理政策的具体表现、功能及其成因 153
一、当下中国民事诉讼受理政策主要形态 153
二、当下中国受理政策引发的问题 179
三、受理政策的功能 186
四、原因 197
第五节 我国民事诉讼受理政策的未来走向 208
一、理念/理论的改革 209
二、具体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218
三、配套措施的建构 222
第七章 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研究 228
第一节 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基本理论 228
一、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概念 228
二、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特征 229
第二节 我国古代和近代社会民事诉讼调解政策 231
一、古代中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 231
二、近代中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 237
第三节 两大法系国家或地区民事诉讼调解“二元化”政策 239
一、诉讼调解与诉讼和解的辩证关系 240
二、民事诉讼调解的“强制化”政策 244
三、民事诉讼调解的“社会化”政策 250
四、两大法系民事诉讼“二元化”调解政策的原因 259
五、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调解“二元化”政策的理论困境 281
第四节 现代中国社会民事诉讼调解政策 288
一、现代中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形态 288
二、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对调解结案率的影响 295
三、当下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形成的过程解读 325
第五节 当下中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实施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走向 345
一、当下中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实施的现状 345
二、当下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357
三、我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未来走向 364
第八章 民事诉讼再审政策 378
第一节 民事再审政策的基本理论 378
一、民事再审政策的概念 378
二、民事再审政策运行的理论基础 380
第二节 两大法系再审政策 393
一、再审启动主体单一化 393
二、再审启动严格化 395
第三节 我国民事再审政策主要形态 399
一、传统社会 399
二、现代社会 406
第四节 当下中国再审政策的主要形态及其存在的问题 408
一、当下中国再审政策的主要形态 408
二、当下中国民事再审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426
第五节 当下中国再审政策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432
一、既判力理论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并未得到最终确立 432
二、“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指导思想的深刻影响 435
三、当事人的权利救济渠道不畅通 438
第六节 我国民事再审政策的未来改革 440
一、理念的改革 440
二、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450
三、配套措施的建构 457
第九章 民事诉讼执行政策 463
第一节 民事执行政策的基本理论 463
一、民事执行政策的概念 463
二、民事执行政策运行的理论基础 465
第二节 两大法系民事执行政策的主要形态 474
一、审执分离 474
二、执行行为行政化 476
第三节 我国民事执行政策主要形态 477
一、古代中国 477
二、近代中国 482
三、现代中国 486
第四节 当下中国民事执行政策主要形态及问题 491
一、当下中国民事执行政策的主要形态 491
二、当下执行政策存在的问题 516
第五节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 528
一、强制执行相关立法滞后 528
二、执行协调整体意识缺乏 529
三、“联动机制”部门利益化 531
四、“重实体、轻程序”传统理念的影响 532
五、对人执行理论的错误认识 534
六、检察机关过于重视权力监督 535
第六节 我国民事执行政策的未来走向 537
一、理念的转变 537
二、具体制度的完善 545
三、配套措施的构建 554
后记 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