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病原物的致病因素和侵染过程 4
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生和致病特性 4
一、寄生性、致病性和毒性 4
二、寄生专化性 5
第二节 病原物的致病因素 7
一、植物成分降解酶 8
二、毒素 10
三、激素 13
四、其他致病因素 14
第三节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重要事件 16
一、侵染过程分期 16
二、代表性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19
思考题 21
第二章 罹病植物的症状和生理病变 22
第一节 罹病植物的症状 22
一、病状的主要类型 22
二、病征的主要类型 23
第二节 罹病植物的生理病变 24
一、呼吸作用的变化 24
二、光合作用的变化 25
三、核酸和蛋白质代谢的变化 27
四、酚类物质代谢的变化 28
五、水分关系的变化 30
思考题 31
第三章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32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 32
第二节 植物抗病性的类别 33
一、非寄主抗病性与品种抗病性 33
二、定性抗病性与定量抗病性 34
三、被动抗病性与主动抗病性 35
四、主效基因抗病性与微效基因抗病性 36
五、小种专化抗病性与小种非专化抗病性 37
六、垂直抗病性与水平抗病性 38
七、持久抗病性 39
八、诱导抗病性 40
九、转基因抗病性 40
十、植物对病毒的抗病性 41
思考题 42
第四章 植物的抗病性因素 43
第一节 植物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43
一、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43
二、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46
第二节 植物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51
一、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51
二、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55
第三节 植物的避病和耐病因素 63
一、植物的避病因素 63
二、植物的耐病因素 64
思考题 65
第五章 植物的诱导抗病性 66
第一节 诱导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型 66
一、诱导抗病性的概念 66
二、诱导抗病性的类型 67
第二节 系统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素 68
一、生物诱导因素 68
二、非生物诱导因素 69
第三节 系统诱导抗病性的表达特点和抗病机制 69
一、系统诱导抗病性的表达特点 69
二、系统诱导抗病性的抗病机制 71
第四节 商品化学诱抗剂及其应用 74
思考题 76
第六章 植物抗病性与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 77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 77
一、植物定性抗病性的遗传 77
二、植物定量抗病性的遗传 81
三、细胞质对抗病性的影响 85
第二节 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 86
一、病原真菌的有性重组试验 86
二、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特点 87
第三节 基因对基因概念 88
思考题 91
第七章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相关基因 92
第一节 植物抗病基因和防卫反应基因 92
一、植物已知抗病基因 92
二、抗病基因产物的结构特点 95
三、抗病基因的功能 98
四、防卫反应基因 99
第二节 病原物致病性相关基因 100
一、各类病原物的无毒基因 100
二、病原细菌的hrp基因和dsp基因 103
三、病原细菌的Ⅲ型蛋白质泌出系统及其效应蛋白 104
四、病原真菌的致病基因 105
思考题 106
第八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识别和信号传递 107
第一节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识别 107
一、激发子与受体 107
二、识别模型 108
第二节 植物抗病信号传递途径 111
一、植物防卫反应的早期信号事件 111
二、依赖内源信号分子的传递途径 115
三、不同类型抗病基因启动的信号传递途径 118
思考题 121
第九章 病原菌群体毒性变化与毒性监测 122
第一节 病原菌群体毒性变化 122
一、病原菌毒性变异体的来源 122
二、病原菌的寄生适合度 128
三、品种的选择作用 130
第二节 病原菌群体毒性监测 132
一、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 133
二、病原菌群体毒性分析 134
第三节 我国主要农作物病害的病原菌毒性监测 136
一、小麦锈病 136
二、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138
三、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140
四、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 142
思考题 143
第十章 农作物品种抗病性失效与抗病性保持 144
第一节 品种抗病性变化的原因 144
一、品种抗病性变异 144
二、环境条件的变化 145
三、病原菌小种变动 145
第二节 持久抗病性与品种抗病性的持久度 148
一、持久抗病性 148
二、品种抗病性的持久度 151
第三节 保持品种抗病性的途径 153
一、改进育种策略 153
二、合理使用抗病品种 154
三、栽培管理措施 156
思考题 156
第十一章 植物抗病性的鉴定 157
第一节 抗病性鉴定的基本要求、类型和一般方法 157
一、抗病性鉴定的基本要求 157
二、抗病性鉴定的主要类型 158
三、抗病性鉴定的接种技术 161
四、田间试验设计 162
第二节 病情调查和抗病性分级评定 163
一、病情定性分级 163
二、病情定量分级 164
三、抗病性级别划分 167
第三节 慢病性和耐病性鉴定 168
一、慢病性鉴定 168
二、耐病性鉴定 169
思考题 170
第十二章 植物抗病种质资源 171
第一节 抗病种质资源的类型 171
一、地方品种资源 171
二、外引品种资源 172
三、亲缘植物 173
四、抗病育种中间材料 174
第二节 抗病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研究和创新 174
一、抗病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174
二、抗病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 175
三、抗病种质资源的遗传学研究 175
四、抗病种质资源的改造和创新 177
第三节 小麦、水稻主要病害的抗病基因资源 179
一、小麦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 179
二、稻瘟病与稻白叶枯病 185
思考题 188
第十三章 植物抗病育种 189
第一节 抗病育种的目标 189
第二节 抗病育种的基本途径 190
一、引种 190
二、系统选种 191
三、常规杂交育种 192
四、杂种优势利用 198
五、诱变育种 199
六、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育种 200
七、细胞工程抗病育种 202
思考题 206
第十四章 植物抗病基因工程 207
第一节 植物转基因技术 207
一、植物转基因技术的主要环节 207
二、外源基因在植物中的有效表达 211
第二节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策略 213
一、利用来源于病毒的基因 214
二、利用非病毒来源的基因 217
第三节 抗真菌和细菌病害的基因工程策略 219
一、利用植物抗病基因和病原菌的无毒基因 219
二、利用抗病性表达相关基因 221
三、利用抗菌蛋白基因和其他类型基因 224
第四节 CP基因介导抗病性的特点和机制 226
一、CP基因介导抗病性的特点 226
二、CP基因介导抗病性的机制 229
第五节 抗病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 230
一、农业生产安全性 230
二、环境安全性 232
三、食品和健康安全性 233
四、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 233
思考题 234
附录 植物免疫学专业术语英汉对照 235
主要参考文献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