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西南的民间文学采录 455
(一)刘兆吉的《西南采风录》 455
(二)光未然和袁家骅的《阿细的先鸡》 460
(三)陈国钧的《贵州苗夷歌谣》 465
(四)张亚雄的《花儿集》 467
第五节 中国民俗学会复会 468
(一)当地学人于飞与樊縯 468
(二)中国民俗学会的复会 471
(三)《风物志集刊》 473
(四)顾颉刚与《文史杂志》 476
(五)罗香林的《中夏系统中之百越》 476
(六)报纸副刊、文艺刊物与民间文学研究 477
(七)《说文月刊》的学术贡献 477
(八)成都:期刊与研究 478
第六节 神话的考古和史学研究 480
(一)神话考古与图像研究&常任侠 480
(二)三大集团说和古史神话系统&徐旭生 484
第七节 闻一多的民间文学研究 487
(一)民歌研究:寻找丢失了的真意 487
(二)神话研究 492
(三)对闻一多神话研究的批评 496
第八节 朱自清的歌谣研究 497
(一)把歌谣故事纳入现代学术 497
(二)歌谣研究 500
(三)西南联大与《西南采风录》序 506
(四)歌谣与新诗 508
(五)与俗文学派的姻缘 512
第九节 薛汕与柳州《民风》 513
(一)柳州:《民风》双周刊 514
(二)重庆:《金沙江上情歌》 518
第十节 程憬的神话研究 522
(一)遗稿《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523
(二)《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在神话学史上的地位 527
(三)“古史辨”派神话观的延伸 529
(四)重建中国神话体系的努力 530
(五)《山海经》乃古巫觋之宝典 532
(六)谶纬与神话的关系 534
第十一节 孙作云的神话研究 536
(一)神话研究的历程 536
(二)跨学科多元综合研究 537
(三)图像神话学的探讨 540
(四)训诂考据和图腾主义 543
(五)“凿破混沌之功”与“行之太过” 547
第十二节 胜利后的北平民间文学界 548
(一)《华北日报·俗文学》 548
(二)重启歌谣和神话研究 549
(三)寥落的民间文学出版物 552
第十三节 胜利后的上海民间文学界 552
(一)民间文学出版的复苏 552
(二)丁英和上海民歌社 554
(三)李白英和中国民俗学社 557
(四)文艺界对民间文学的关注 558
第十四节 香港的民间文艺活动 560
(一)钟敬文与方言文学 560
(二)收获期的薛汕 561
第十五节 解放区的民间文学搜集研究 571
(一)柯仲平、林山和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 572
(二)周文和陕甘宁边区大众读物社 578
(三)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 584
(四)晋冀鲁豫和晋绥边区 586
(五)东北解放区 587
(六)董均伦、钱毅及其他 591
(七)改造旧秧歌旧说书 595
(八)解放区的民间文学研究 597
第十六节 何其芳的民间文学理论与实践 599
(一)开设民间文学课编订陕北民歌选 599
(二)民间文学观 603
(三)民族形式论争与民间文学问题 609
第十七节 1937—1949年民间文学运动的特点 613
(一)民族精神的体现 614
(二)有组织的科学调查 615
(三)多学科、多学派、多角度研究 615
(四)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被空前强调 619
第五章 共和国“十七年”的民间文学搜集研究(1949—1966) 621
第一节 群团时代 621
(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成立与“文艺研究”范式的确立 622
(二)《民间文艺集刊》 630
(三)《民间文学》月刊 632
(四)民间文学丛书 636
第二节 调查采录 640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民委系统的搜集采录 640
(二)沿海地区诸省市的搜集采录 643
(三)西南中南少数民族地区和老区的搜集采录 648
(四)英雄史诗及西部地区的搜集采录 653
(五)东北三省的搜集采录 655
(六)汉族民间叙事诗的新发现 656
(七)古文献中民间文学作品的辑录 658
第三节 民间文学理论的主导思潮 658
(一)阶级斗争格局下的民间文学理论 658
(二)民间文学界的几次大讨论 663
第四节 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开拓 667
(一)理论研究概述 667
(二)丁山的古代神话研究 675
(三)钟敬文的民间文学研究及“民俗学派”的沉浮 677
(四)《中国民间文学史》的出版与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批判 688
(五)反“主流论”的中坚&何其芳 693
(六)对文学史模式的颠覆&毛星 708
(七)贾芝的《民间文学论集》 713
(八)天鹰的歌谣论著 716
(九)神话研究的开拓&孙作云 718
第六章 新时期的民间文学理论建设(1976—1999) 726
第一节 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727
(一)给“孟姜女冤案”、《格萨尔》等平反 728
(二)对新民歌运动的评价和反思 731
(三)对“改旧编新”的批评 732
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考察与采录 733
(一)第一阶段(1978—1983) 733
(二)第二阶段(1984—1987) 764
(三)第三阶段(1988—1999) 783
第三节 重要民间文学成果览胜 785
(一)第一届全国民间文学作品评奖(1979—1982)获奖作品 785
(二)第二届全国民间文学作品评奖(1983—1988)获奖作品 787
(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788
(四)《中华民族故事大系》 790
(五)《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 791
(六)《中国民间故事精品文库》 798
(七)《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 798
(八)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799
(九)蒙古族史诗《江格尔》 800
(十)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800
(十一)赫哲族史诗《伊玛堪》 801
(十二)贵州民间文学资料 801
第四节 故事家和故事村 805
(一)故事家 805
(二)故事村 808
第五节 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上) 810
(一)学科建设概述 810
(二)民间文学概论的建设 815
(三)学术会议 816
(四)学术期刊的繁荣 828
第六节 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下) 830
(一)对学术史的再认识(上) 830
(二)对学术史的再认识(下) 837
(三)比较研究 839
(四)田野调查与参与观察 842
(五)多学科研究 848
第七节 神话研究 850
(一)典籍神话考释与广义神话论&袁珂 850
(二)创世神话研究 852
(三)古典神话流变研究 860
(四)洪水神话的重构或还原 862
(五)新文化史学派 868
(六)神话之文学研究 874
(七)少数民族神话研究 876
(八)神话思维研究 880
(九)问题与倾向 881
第八节 传说故事研究 883
(一)故事学的建构 885
(二)传说研究 904
第九节 史诗和叙事诗研究 927
(一)史诗研究 927
(二)民间叙事诗研究 946
(三)简短的小结 958
附录 百年民间文学理论著作要目索引 962
原版跋 991
增订本后记 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