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从批判《武训传》到京剧革命 1
第八章 五六十年代政治强势作用下的电影与话剧 3
第九章 粗暴与保守之争及其合题:京剧革命 65
第四编 艺术本体论争下的探索浪潮与危机中的新发展 129
第十章 戏剧观大讨论与探索话剧的兴起及小剧场运动 131
第十一章 新时期的戏曲:困境中的拓进 219
第十二章 电影自觉意识的成熟及其向着市俗情趣的回落 269
第十三章 电视剧的发展过程及在编剧主张上的争论 370
第十四章 对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史运动的总概括 382
结语:新文艺理论体系论 389
引论 389
第一编 总论 409
第一章 哲学观 411
第二章 历史观 414
第三章 语言观 420
第四章 方法观 423
第五章 文学与艺术的形态学分类 428
第二编 文学的起源、本质、思维方式、功能及其两种关系 431
第一章 文学的起源与本质 433
第二章 形象思维的形成及其特征 435
第三章 文学与艺术的功能 440
第四章 内容与形式、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关系 445
第三编 作品、作家、文学史时代、文学史 451
第一章 文学史观:如何高屋建瓴地把握文学史 453
第二章 作品阅读论 458
第三章 作家研究 461
第四章 分析文学时代:文学史发展的复杂性与辩证性 471
第五章 文艺史的运动规律 478
第六章 文学史的巨系统运动 491
第四编 文学体裁与戏剧类型 503
第一章 总论 505
第二章 散文论 515
第三章 诗歌论 527
第四章 小说论 538
第五章 戏曲论 550
第六章 话剧论 561
第七章 影视论 570
第五编 与文艺有关的审美问题 583
第一章 真、善、美的关系 585
第二章 审美的发展变化 592
第六编 二十世纪中西文论 597
第一章 中国:社会政治学模式 599
第二章 汲取、批评与改造西方文论 619
尾声 641
附录一:评论五篇 645
读王鍾陵《中国中古诗歌史》随感&张凌云 645
历史研究的文化—心理的新路径——读《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张凌云 647
文学史著作需要经典——王鍾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再版本读后&宁雨润 650
学者型作家的杰作——读王鍾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再版本&彭黎明 652
学术与创作的相互滋养——读《台北的忧郁》与《太阳的葬礼》&柳原晖 654
附录二:王鍾陵主要论著及其评论目录 657
后记:未知的岁月像条梦幻的河 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