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上编 文心雕龙新注新译 3
原道第一 3
征圣第二 11
宗经第三 17
正纬第四 25
辨骚第五 32
明诗第六 41
乐府第七 52
诠赋第八 62
颂赞第九 72
祝盟第十 81
铭箴第十一 91
诔碑第十二 100
哀吊第十三 108
杂文第十四 115
谐讔第十五 124
史传第十六 132
诸子第十七 147
论说第十八 157
诏策第十九 168
檄移第二十 178
封禅第二十一 186
章表第二十二 194
奏启第二十三 203
议对第二十四 213
书记第二十五 224
神思第二十六 241
体性第二十七 249
风骨第二十八 256
通变第二十九 262
定势第三十 269
情采第三十一 277
镕裁第三十二 285
声律第三十三 291
章句第三十四 299
丽辞第三十五 307
比兴第三十六 314
夸饰第三十七 321
事类第三十八 328
练字第三十九 338
隐秀第四十 348
指瑕第四十一 356
养气第四十二 364
附会第四十三 371
总术第四十四 378
时序第四十五 385
物色第四十六 403
才略第四十七 410
知音第四十八 427
程器第四十九 435
序志第五十 443
附录:关于龙学研究中的“三欠”问题 453
下编 文心雕龙疑义疏辨 469
原道第一 469
征圣第二 477
宗经第三 482
正纬第四 488
辨骚第五 495
明诗第六 503
乐府第七 512
诠赋第八 518
颂赞第九 529
祝盟第十 538
铭箴第十一 551
诔碑第十二 561
哀吊第十三 570
杂文第十四 578
谐讔第十五 588
史传第十六 597
诸子第十七 608
论说第十八 614
诏策第十九 625
檄移第二十 635
封禅第二十一 641
章表第二十二 650
奏启第二十三 660
议对第二十四 669
书记第二十五 676
神思第二十六 684
体性第二十七 697
风骨第二十八 707
通变第二十九 717
定势第三十 726
情采第三十一 737
镕裁第三十二 747
声律第三十三 755
章句第三十四 767
丽辞第三十五 777
比兴第三十六 788
夸饰第三十七 799
事类第三十八 807
练字第三十九 815
隐秀第四十 823
指瑕第四十一 833
养气第四十二 841
附会第四十三 850
总术第四十四 862
时序第四十五 873
物色第四十六 886
才略第四十七 897
知音第四十八 910
程器第四十九 918
序志第五十 926
附录:刘勰的风格论与布封的《论风格》 937
附记 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