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 修订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仲成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810172093
  • 页数:28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2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

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 1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19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5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27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27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9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32

第一节 物质 32

一 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32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4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7

第二节 物质的根本属性及其存在形式 42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2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4

三、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47

四、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48

第三节 意识 54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4

二、意识的本质 57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62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67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67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67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70

三、普遍联系与系统论 71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76

一、事物的联系和运动 76

二、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78

三、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1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85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85

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87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规律 88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91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91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91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6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1

四、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04

五、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109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111

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111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17

三、质量互变的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121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27

一、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运动的本性 127

二、否定之否定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132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 138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43

第一节 现象和本质 143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43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44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47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147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48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52

一、因果联系的特点及其复杂性 152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55

第四节 必然和偶然 157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57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57

第五节 可能和现实 162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62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65

第六章 认识和实践 16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68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168

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旧哲学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170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74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174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76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178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78

二、无限发展的认识运动 183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185

一、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85

二、思维方式与现代化 190

第五节 真理 192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92

二、检验真理的标准 198

三、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204

第七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207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07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07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 209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213

第二节 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17

一、社会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 217

二、社会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性 222

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223

第八章 社会基本矛盾 226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26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226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29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32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34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34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37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41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242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242

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243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247

第九章 社会意识 253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53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53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54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258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58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259

三、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260

第三节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261

一、艺术 262

二、道德 263

三、宗教 264

四、政治和法律思想 265

五、哲学 266

第四节 社会的精神文明 268

一、精神文明水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68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新阶段 269

第十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3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73

一、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273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275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8

一、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78

二、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 279

三、无产阶级领袖及其作用 280

第三节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282

一、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282

二、无产阶级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283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