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
第一章 临危受命:刘少奇接受新的使命 7
一、一次重要的会议 8
【一张老照片】 8
【刘少奇在六届六中全会上】 13
二、为什么又一次选择了刘少奇 15
【“一针见血的医生,一个讲究斗争策略的大师”】 15
【刘少奇在华北的卓越贡献】 20
【与毛泽东抗战思想不谋而合】 25
【华中急需挽救】 30
三、华中,共产党领导抗战的主要方向 34
【华中问题的由来】 34
【华中对我党领导抗战的极端重要性】 38
【发展华中的一系列紧急措施】 41
第二章 刘少奇定鼎中原大手笔:立足竹沟,挺进中原 45
一、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 46
【豫西之行】 46
【渑池会议】 47
【洛阳面见卫立煌】 53
二、竹沟、竹沟 56
【前往竹沟】 56
【紧张的工作布置】 60
三、再回竹沟 72
【遥望华中】 72
【踏上新的征程】 76
【风雨欲来风满楼】 78
第三章 向东,向东,再向东:掌握华中主动权 81
一、转移豫苏皖边 82
【与彭雪枫相会】 82
【“竹沟事变”】 90
二、中央的部署与刘少奇的华中战略构思 93
【中央的总体部署】 93
【刘少奇的战略构思】 99
【东进北上开新局】 105
三、刘少奇与三次中原局会议 107
【第一次中原局会议】 108
【第二次中原局会议】 110
【第三次中原局会议】 111
第四章 沙场秋点兵:反磨擦的几场恶战 113
一、当“磨擦”来临时 114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14
【对狼就应该拿起棍子】 117
二、“改变了华中空气”的半塔集战斗 119
【笼罩在皖东根据地上空的阴云】 119
【半塔,给顽固派一个教训】 122
【半塔打出了一个家】 125
三、东进序曲:郭村保卫战 126
【如何对待反动派“反动的愚蠢的政策”】 126
【成功险中求】 128
【战术与战略的权衡】 134
【关于郭村战斗的后话】 136
四、黄桥决战:一战定乾坤 139
【黄桥,进军苏北的桥头堡】 139
【一场漂亮的决战】 142
【意义非凡的黄桥决战】 148
五、曹甸战役 152
【一个更加长远的考虑】 152
【一场艰难的战斗】 154
【对曹甸战役的反思】 157
第五章 立足华中:刘少奇建立 159
一、革命必须有自己的家 160
【为什么必须建立抗日根据地】 160
【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建立根据地】 162
【打开华中抗日局面的起跳点:皖东、皖东北】 167
【统一战线与反“磨擦”】 187
【反“磨擦”与反“扫荡”】 194
二、抗日根据地建设 201
【发动群众的第一要务】 201
【统一战线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209
【成立合法民主政权】 216
【党的建设是根本】 222
【不能忽视的经济问题】 227
第六章 运筹帷幄:打开苏北抗战新局面 231
一、刘少奇遇到的两大难题 232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232
【项英的问题】 236
【韩德勤的问题】 245
二、南下北上:八路军与新四军的胜利会师 249
【新四军北上:最现实的选择】 249
【八路军南下,一军定乾坤】 265
【会师与华中战略圆满完成】 276
三、苏北抗日工作新局面 279
【统一华中军事指挥】 279
【建立苏北地方政权】 285
第七章 又一次受命危难之际:新四军凤凰涅槃与华中根据地巩固 295
一、情感与理智的选择 296
【七天七夜没有合眼的刘少奇】 296
【延安,盐城,重庆】 301
【痛定思痛后冷静思考】 303
二、奉命于危难之中 309
【新四军军部重建】 309
【总结教训,努力把坏事变好事】 318
【同仇敌忾对付敌顽】 324
【与日寇硬碰硬】 329
【刘少奇主持的华中局最后一次会议】 337
第八章 千里驰援:山东危局一肩担 343
一、毛泽东的委托与山东问题 344
【毛泽东的重要嘱托】 344
【山东问题的起因和形成】 348
二、山东问题的根本解决 355
【认真的倾听和调查】 355
【改组领导班子,加强统一领导】 363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364
【抓住“牛鼻子”】 371
【减租减息是关键】 373
三、山东之行结硕果 377
【刘少奇呕心沥血】 377
【一封来自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电报】 382
第九章 延安的召唤:刘少奇的第二次“长征” 387
一、中央的决定 388
【毛泽东发往盐城的加急电报】 388
【政治局九月会议】 390
【刘少奇在党内的地位提高】 392
【毛泽东对刘少奇的充分肯定和信赖】 394
二、艰难险阻“小长征” 399
【回延安的路线和时间】 399
【毛泽东的一路叮嘱】 402
【穿越危机四伏的封锁线】 405
【千里长征中的普通一兵】 419
三、一路教诲和工作指导 424
【鲁西南的教诲】 424
【在北方局的批评与指导】 428
【地道战与地雷战】 431
【如何深入发动群众运动】 435
【你好,延安】 438
参考文献 441
后记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