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苦难童年 1
穷孩子的乐趣 3
私塾里的“坏”小子 8
上学去 10
勇敢的儿童团团员 15
上“剪刀山”去 19
第二章 安源记忆 20
揭穿信鬼求神真相 20
深山“挑脚” 22
夜拣炭渣 24
外祖母过世 26
第三章 煤矿生活 28
做学徒工 28
当“小师傅” 31
在阁楼上读书 35
法小姐之死 37
第四章 抗战开始 40
武汉沸腾了 40
成立《新华日报》发行站 41
组织“时事座谈会” 43
谈判代表 45
第五章 找新四军 48
皖南云岭 48
山沟建厂 50
史沫特莱女士 55
庄严宣誓 57
第六章 转战江北 60
脚踝骨负伤 60
研制子弹 63
冲破包围 66
第七章 淮南二师 69
艰苦创业 69
雷管爆炸 72
思念工厂 75
设计齿轮 79
制造各种机床 80
第八章 研制炮弹、地雷 84
“抗战不胜利,我不找对象” 84
研制迫击炮弹 86
地雷显威力 88
学做坩埚 91
还差90秒 93
第九章 研制枪榴弹 96
“去延安,以后有机会” 96
请大家出主意 98
第一次试验 101
射程700公尺 104
第十章 拆卸美国炸弹 107
“请首长放心” 107
庆功会上 111
“吴运铎是个宝” 112
第十一章 研制平射炮 115
在军长家吃饭 115
摧毁“碉堡战术” 116
申请结婚 119
“三国造” 124
一段佳话 125
指挥转移 127
第十二章 难忘的大连 132
炮弹爆炸试验 132
“死神与我无缘” 139
抓紧学习和工作 143
“全保险型引信”诞生 148
“文化翻身”中的活跃分子 149
合作词曲 151
“老吴,你教书吧!” 152
第十三章 兵工英雄 154
左眼重见光明 154
“保尔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158
对敌人毫不手软 163
“中国的保尔” 166
俄专生活 172
第十四章 赴苏学习前后 177
“我从来没想当作家” 177
中苏人民的情谊 187
苏哈尔利可夫同志 190
给总司令当译员 192
第十五章 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所成立 195
第一研究所首任所长 195
二○二研究所首任所长 197
鼓励并研制常规武器 199
他像一名普通工人 202
“要科学炼钢” 203
“文艺是劳动的再现” 205
学习向秀丽同志 207
提出和推行“安全生产的文化建设” 209
《把一切献给党》搬上话剧舞台 210
所长老吴头 213
第十六章 三年困难时期 218
节省40万美元 218
“你们摘掉我的眼球吧” 221
“治病也应该讲点精神” 225
主编《家庭报》 227
第十七章 “文革”狂潮 230
“三家村的走卒” 230
画“螃蟹图” 235
当上了“猪倌” 238
“群众是我的衣食父母” 241
少壮须努力 243
“老专家真有两下子” 244
好生补补课 246
愤怒的控诉 247
第十八章 重回工作岗位 253
“人生不能蹉跎” 253
学习、学习、再学习 258
子女的成长 26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65
第十九章 在小汤山疗养院里 269
“看破红尘的人,是最自私的人” 269
“你们不要有顾虑” 270
“爱情是给予,是奉献” 271
“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我” 273
第二十章 校外辅导员 275
撰写《和青少年谈道德修养》 275
心系“少年之家” 281
还“文债”,做报告 286
关心青年健康成长 289
“人生支柱”与“理想” 291
要有坚定的生活信念 294
在理想与“实惠”的天平上 297
青年该有什么样的幸福观 301
一切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304
第二十一章 群众是我生存的土壤 307
“峰高无坦途,我当自奋力” 307
与孙恂书信往来 320
结缘“北京病残青年俱乐部” 324
改进“牵引弓” 329
与张海迪交谈 329
你们是“金不换” 336
去掉嫉妒心 341
社会应该接纳他们 343
签名留念 344
“不要过于悲观” 347
传家宝不能丢 348
干一行,钻一行 350
急人所难,雪中送炭 351
把钱用在刀刃上 353
给她们一定的生活空间 355
第二十二章 战友、同事、家乡 359
朱遵三冤案得到平反 359
不忘宋景湖的父母 360
“你的父亲是个好同志” 361
缅怀军工战士 364
浓重的思乡情结 365
第二十三章 晚年生活 370
潜心磨铁砚 370
“旧的不灭,新的不长” 374
发挥余热,永葆一兵本色 383
第二十四章 永恒的纪念 400
爱情常青树 400
不倒的英雄 409
吴运铎年谱 421
后记 426
主要参考书目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