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人文社科丛书 三国志代词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邓军著
  • 出 版 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0856650
  • 页数:478 页
图书介绍:本文以《三国志》代词作为专书语法研究的对象,采用完全归纳法首次对该书代词作定量与定性分析,通过与先秦至唐宋文献的历时和共时对比,全面深入地揭示《三国志》代词的基本面貌和时代特色。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对“吾”和“我”等代词进行个案研究。本书是在复旦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充而成,填补《三国志》代词专书研究的空白,读者对象主要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师生,以及从事辞书编纂和古籍整理的人,也适合于中学语文教师以及对语言感兴趣的读者。

第一章 代词概说 1

第一节 代词的界定 1

一、代替说 2

(一)代字 2

(二)代名词(字) 2

(三)代词 3

二、指代说 4

三、指别说 4

四、分散说 5

五、语篇概念说 6

第二节 代词的立类 6

一、取消代词说 6

二、单独立类说 8

第三节 代词的虚实与词类地位 9

一、代词的虚实属性 9

二、代词的词类地位 11

(一)拉丁语视角 11

(二)汉语语法学视角 16

第四节 代词的分类 17

一、西方汉语语法学派的代词分类 17

(一)西方汉语语法书、教材的代词分类 18

(二)汉外词典对汉语代词的处理 21

二、中国语法学的代词分类 22

(一)根据代词定指与否 22

(二)根据代词的指代功能 22

(三)根据代词的句法功能 24

第五节 代词的语法范畴与功能 27

一、代词的格 27

(一)西方汉语语法学视角 27

(二)汉语语法学视角 30

二、代词的数 33

(一)西方汉语语法学视角 33

(二)汉语语法学视角 34

三、代词的指别与照应功能 34

(一)代词的指别功能 34

(二)代词的照应功能 35

第二章 《三国志》的语言研究价值 37

第一节 《三国志》词汇价值 38

一、《三国志》词汇与汉语词汇史 38

(一)《三国志》与中古汉语词的构造 39

(二)《三国志》与中古汉语词义的聚合 44

(三)《三国志》与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与演变 46

(四)《三国志》与中古汉语词汇的组成 55

二、《三国志》词汇与辞书编纂 57

(一)补正立目 58

(二)补正词义 59

(三)补正引证 59

三、《三国志》词汇与古籍整理 60

(一)词语研究与《三国志》校勘 61

(二)词语研究与《三国志》标点 61

(三)词语研究与《三国志》译注 62

第二节 《三国志》语法价值 62

一、《三国志》语法与汉语语法史 62

(一)《三国志》词类与中古语法研究 63

(二)《三国志》句法与中古语法研究 66

二、《三国志》语法与古文献整理、辞书编纂 67

(一)《三国志》语法与古文献整理 67

(二)《三国志》语法与辞书编纂 68

第三节 《三国志》语音价值 68

一、保留古音资料 68

(一)韵文材料 69

(二)注音材料 69

二、反映语音变化规律 70

三、用于古籍整理 70

第四节 《三国志》文字价值 71

一、保存丰富的汉魏六朝文字资料 71

(一)俗字 71

(二)通假字 72

(三)异体字 73

(四)古今字 73

二、利于古籍整理 73

三、用于辞书编纂 74

四、修正和补充前说 74

第三章 《三国志》代词研究的相关问题 76

第一节 《三国志》代词的研究现状 76

一、《三国志》代词解诂 76

(一)训诂著作、杂考笔记 76

(二)古籍整理论著 81

(三)词汇学论著 89

(四)字典词典 92

二、《三国志》代词校理 98

(一)引录或改编《三国志》的史志 98

(二)引录《三国志》的注疏 99

(三)引录《三国志》的类书 100

(四)《三国志》校理著作 101

三、《三国志》代词语法学研究 115

(一)汉语史著作 115

(二)语法学论著 117

第二节 《三国志》代词的选择标准和范围 128

一、《三国志》代词的选择标准 128

二、《三国志》代词的选择范围 129

(一)《三国志》正文的语料鉴别 129

(二)《三国志》裴注的语料鉴别 130

第三节 《三国志》代词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0

一、《三国志》代词的研究内容 140

二、《三国志》代词的研究方法 142

(一)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统计,定性分析 142

(二)共时分析,历时比较 144

(三)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相结合 145

第四章 《三国志》代词综论 148

第一节 《三国志》代词的类系和特点 148

第二节 《三国志》的人称代词 164

一、第一人称代词 164

(一)第一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 164

(二)第一人称代词的语篇功能 170

(三)第一人称代词的语用功能 187

(四)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 190

二、第二人称代词 197

(一)第二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 197

(二)第二人称代词的语篇功能 198

(三)第二人称代词的语用功能 205

(四)第二人称代词的称数 207

三、第三人称代词 212

(一)第三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 212

(二)第三人称代词的语篇功能 214

四、反身代词 236

(一)反身代词的语法功能 236

(二)反身代词的照应功能 241

五、旁称代词 248

(一)旁称代词的范围意义 248

(二)旁称代词的语法功能 253

(三)旁称代词的语篇指称 257

第三节 《三国志》的指示代词 258

一、近指代词 259

(一)近指代词的语法功能 259

(二)近指代词的语篇功能 264

二、远指代词 273

(一)远指代词的语法功能 273

(二)远指代词的语篇功能 276

三、逐指代词 279

(一)逐指代词的语法功能 279

(二)逐指量限表达格式与语义特征 285

四、无定指代词 299

(一)无定指代词的所指 300

(二)无定指代词的语法功能 306

五、旁指代词 308

(一)旁指代词的所指 308

(二)旁指代词的语法功能 311

第四节 《三国志》的疑问代词 314

一、疑问代词的疑问功能 314

(一)问人 314

(二)问方所 316

(三)问事物 317

(四)问原因 317

(五)问数量 318

(六)问时间 318

(七)问情状 319

(八)问方法 319

(九)问含义 320

二、疑问代词的非疑问功能 320

(一)反诘 320

(二)虚指 329

(三)任指 330

(四)感叹 330

三、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 331

(一)语法功能的发展 331

(二)语法功能的继承 331

四、疑问代词的语用功能 337

(一)疑问代词的焦点特征 337

(二)疑问代词的主观性 340

第五节 《三国志》代词的词序 343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词序 343

(一)代词宾语前置 343

(二)代词宾语后置 344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的词序 345

(一)代词宾语前置 346

(二)代词宾语后置 346

三、肯定句中代词宾语的词序 347

四、宾语用代词复指 348

第六节 《三国志》代词与辞书编纂和古籍整理 348

一、《三国志》代词与辞典编纂 349

(一)补立词目 349

(二)匡补释义 349

(三)补缺书证 350

二、《三国志》代词与古籍整理 351

(一)祛疑明微,辨析疑义 351

(二)考校显真,订正讹误 352

第五章 《三国志》代词专论 355

第一节 关于“吾”和“我”的考察 355

一、关于“吾”、“我”格位的几种看法 355

(一)格位差别说 355

(二)时代差别说 360

(三)声调差别说 362

二、关于先秦汉语里“吾”、“我”的个案研究 362

三、关于魏晋时期“吾”、“我”的个案研究 366

(一)“吾”、“我”单用 367

(二)“吾”、“我”同用 379

四、余论 382

第二节 关于“汝”和“尔”的考察 383

一、关于“汝”、“尔”的格的争论 384

二、《三国志》“汝”、“尔”的格位考察 389

(一)作主语 391

(二)作宾语 392

(三)作定语 395

(四)作兼语 397

(五)作同位语 397

三、余论 398

第三节 关于“之”和“其”的考察 399

一、问题的提出 399

二、“之”、“其”的历时与共时考察 400

(一)作主语 400

(二)作宾语 404

(三)作定语 413

(四)作兼语 414

三、结论 416

第四节 关于“然”和“尔”的考察 418

一、问题的提出 418

二、《三国志》“然”和“尔”的考察 418

(一)作谓语 419

(二)作定语 422

(三)作宾语 423

(四)作状语 424

第五节 关于“谁”和“孰”的考察 424

一、问题的提出 424

二、“谁”和“孰”的历时与共时考察 426

(一)“谁”、“孰”的句法功能 426

(二)“谁”、“孰”的语用功能 431

三、结论 436

第六节 “何”及其双音形式 436

一、表询问 437

二、表反诘 441

三、表感叹 442

四、表虚指 443

五、表抉择 443

六、结论 443

第七节 那、所 447

一、那 447

二、所 450

第八节 三身称谓的新兴成分和用法 452

一、自称 452

(一)舍 452

(二)鄙老 452

(三)小人 453

(四)野生 453

二、对称 453

(一)殿下 453

(二)节下 454

(三)使君 455

(四)明使君 456

(五)贵 457

(六)卿 457

(七)君 460

三、他称 462

(一)主公 462

(二)先主 463

(三)后主 463

结语 465

参考文献 472

后记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