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1
一、勤劳好学的农家之子 1
二、在新文化运动中成长 5
三、寻找实现理想的立足点 8
第二章 在湘湖师范25年 11
一、在萧山湘湖(1932.2 —1937.11) 11
附义乌一月(1937.12) 11
1、美丽的湘湖 11
2、初到湘师 13
3、是怎样到湘师的 14
4、成立抗日救国会 21
5、苦心运筹 22
6、建立湘湖初等教育实验区 24
7、请陶行知来校演讲 25
8、介绍学习期满学生上岗服务 28
9、《湘湖生活》复刊 28
10、工学制试验班招生 30
11、工学制试验班初见成效 31
12、建立石岩生活改进区 35
13、赴杭江路左右各地视导服务学生 39
14、怎样做乡师学生 43
15、兴建东湘堤 46
16、成立湘湖音乐团 47
17、成立校外学生视导部 50
18、石岩湘湖医院正式开业 55
19、转变自己的意识——《锄声》出版 57
20、就地养材——湘湖青年团的建立 60
21、捉“鬼”——科学教育 61
22、驳诬蔑者——附小设施问题的真相 64
23、告别湘湖 67
附义乌一月——一见钟情梦难圆 71
二、在浙南山区(1938.1—1942.6) 74
附湘湖师范抗战期间南迁流亡办学路线示意图 74
(一)在松阳古市(1938.1—1942.6) 74
1、古市风貌 74
2、实施战时教育 75
3、薪廉金 78
4、空前的大发展 79
5、特种训练(分组活动) 80
6、大办民校 88
7、组建导师组 90
8、《为十周年告校友书》 93
9、学校决不解散 97
10、粮荒 98
11、被迫参加国民党 99
12、中共湘师地下党支部的组建和遭破坏 101
13、经济建设实验区和国民教育实验区 103
14、“蜈蚣” 104
15、救火 106
16、“五·二二”大轰炸 108
17、跋涉崇山峻岭间(之一)——从古市迁校庆元 110
(二)在庆元(1942.8—1943.5) 117
18、庆元 117
19、山庙 118
20、中峰寺里新事多 121
21、跋涉崇山峻岭间(之二)——从庆元迁校景宁道化 125
(三)在景宁道化(1943.5—1945.8) 128
22、道化村 128
23、休养生息蓄德力行 128
24、生产自救 131
25、努力提高知识、健康水平 133
26、《自力更生原则在校里的运用》 135
27、教育担 137
28、不要烧山,要打野猪 140
29、跋涉崇山峻岭间(之三)——从景宁道化迁回松阳古市 142
(四)在古市(1945.8—1945.12) 144
30、金校长带回一包新报刊 144
31、支持创办俭公中学 145
32、在浙南山区八年 147
三、在萧山城厢镇(1946.1—1956.12) 149
1、祇园古刹 149
2、春色满祇园 149
3、校址问题 152
4、请方与严讲陶行知 153
5、反饥饿 反内战 反迫害 156
6、办理失依儿童教养院 160
7、参加全国基本教育研讨和展览 161
8、保护营救地下党员 164
9、音师、体师、特师 172
10、金海观与中国共产党 174
11、向华国谟要粮 176
12、两个三分之一 178
13、保卫学校 作出贡献 迎接解放 186
14、在全新的日子里 188
15、参加各种学习和政治运动 190
16、参加人大、教育工会、民进、政协并积极开展工作 195
17、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为新中国培养人才 198
18、风波 200
19、试办函授教育取得成效 203
第三章 在杭州的沉重岁月 205
第四章 师表风范 221
一、学识渊博 润物无声 221
二、生活俭朴 克己奉公 226
三、爱生如子 更爱农工 242
四、尊师重教 桃李芬芳 259
五、崇尚民主 支持革命 269
六、以身作则 刚直不阿 276
第五章 教育思想 281
一、金海观教育思想及其特征 281
1、金海观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爱国 281
2、金海观的师范教育观点 281
3、工学制六条目标的相互关系 282
4、金海观教育思想的特征 283
二、“湘湖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284
三、金海观教育思想符合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289
四、对“湘湖精神”的几点共识 289
第六章 金海观一家 293
附录 金重冶撰:《金海观传略》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