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从天下主义到中国梦 1
一、天下梦的破碎 3
二、中国梦的生成 6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重建 11
四、自我意识与批判精神 14
上篇 天朝梦的破碎与中国梦的生成 21
一、天朝梦的破碎:大同、小康与亡天下 22
二、中国梦的生成:小康、大同与马克思列宁主义 24
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史的四个关键问题 25
一、中国的近代是谁的近代 2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 2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 30
四、科学发展观属于哪类“科学” 34
五、本章结论 36
第二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接续被打断了的“中国”历史 39
一、“中国”的含义 40
二、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44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原典中的马克思主义 46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可能性 50
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必要性 53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的中国化” 57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58
二、近代以来的中国处于过渡时期 61
三、从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4
第四章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中国道路” 69
一、通往共产主义的另一条道路 70
二、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区别 74
三、为什么是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资本主义道路 78
四、本章结论 82
第五章 “最终目标”与当前“运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 85
一、“共产主义”不等于“社会主义” 86
二、“中等收入群体”不等于“中产阶级” 87
三、“世界历史”不等于“资本主义全球化” 89
四、“冷战结束”不等于“共产主义终结” 92
下篇 从中国梦到世界梦 97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 98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主义义务 101
第六章 共产主义的本质 105
一、科学共产主义“共”的是资本,而不是个人消费品 106
二、共产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而是历史和经济批判 113
三、共产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一种过渡形态 117
四、共产主义仅仅是新社会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全部 122
第七章 共产党与社会党的界限 128
一、中国共产党属于国际共运史的共产主义一脉 129
二、列宁为什么拒绝了“社会党”的名称 132
三、跨越阶段还是“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135
四、辩证法与国际共运史 140
五、向社会党学习,但不能变为社会党 143
第八章 需要结构转变与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 149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背景与“文化需要”的外延 150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性状的改变:从实践到理论 151
三、需要层次论与人的发展理论 154
四、需要结构与产业结构 155
五、需要异化与“需求结构” 157
六、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机制 159
第九章 需求体系与经济学 162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财富观的变化 163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需要状况的变化 164
三、财富与需要关系的变化所反映的理论问题 167
四、从“偏好经济学”到“人本经济学” 169
五、新“政治经济学批判”:扬弃“资本经济学”,建构“人本经济学” 172
第十章 需要体系与哲学 176
一、“需要”的层次与“价值”的体系 177
二、“需要”的异化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 179
三、需要的人化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183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层面与信仰层面 188
一、共产主义的前提和中国共产党的任务 189
二、实用科学与生活科学 191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层面的失落 195
四、恢复马克思主义信仰层面的必要性 200
五、用共产主义信仰破解“2050问题” 204
结语 从中国梦到世界梦 207
一、中国梦与文明转型 209
二、资本家的梦与人民的梦 211
三、从民族梦到世界梦 215
参考文献 220
后记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