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实案”到“精粹案” 台军20年转型之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峰著
  • 出 版 社: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2623328
  • 页数:322 页
图书介绍:书稿对台军从“精实案”到“精粹案”的近20年军事改革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各次改革后的战斗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主要包括转型的动因、转型路径探索、转型推进历程、转型问题缺失、作战影响、未来发展以及启示借鉴等。

第一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启动动因 2

第一节 “十年兵力整建计划”及“精实案”启动动因 2

一、外力澎湃,推动台军转型发展 2

二、内力汹涌,撬动台军谋思求变 12

第二节 “精进案”启动动因 20

一、适应“军事事务革新”的需要 20

二、适应“军事战略调整”的需要 21

三、适应“强化三军联战”的需要 21

四、适应“兵役制度改革”的需要 22

第三节 “精粹案”启动动因 23

一、贯彻马英九“建军”新理念的需要 23

二、解决军队建设新问题的需要 23

三、适应信息化建设新要求的需要 24

四、抓住两岸缓和新机遇的需要 24

第二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路径探索 26

第一节 “多面向筹谋,确立适应海岛防御的战力类型” 26

一、地缘及作战环境方面的基本判断 26

二、未来台岛面临战争模式方面的基本判断 28

第二节 “战力取代兵力,规划体量适度的战力规模” 31

一、战略目的及目标对确定战力规模的影响 31

二、联合防卫作战特性对确定战力规模的影响 32

三、联合防卫作战核心能力对确定战力规模的影响 33

四、“国防线”和“主战点”对确定战力规模的影响 34

第三节 “调整力量配比,形成组织优化的战力结构” 35

一、缩减陆军规模,建立优化、合理的军种力量结构 35

二、“提升后备部队位阶”“平战结合、寓兵于民”,建立“厚植全民”的“国防力量结构” 40

三、减并“高司与非作战单位”,强化“作战单位”,建立“力量集中、精锐可用的作战力量结构” 41

第四节“调整国防预算投向,建构成熟、健康的战力运维机制” 42

一、大幅降低人员维持费用 43

二、调升作业维持费比例 44

三、调升平时军事投资费比例 45

第五节“改革兵役制度,建立厚植全民的战力形态” 47

一、世界主要“募兵制”国家借鉴 49

二、台湾推行“募兵制”的必然性 51

三、台湾推行“募兵制”的关键影响因素 52

四、推动“募兵制”实行的制度保障 53

第六节“多管道更新装备,奠定坚实可恃的战力基础” 55

一、采购武器成品 56

二、租借武器装备 57

三、技术转移与合作生产 57

四、自行研发与制造 58

第三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推进历程 62

第一节 浅尝辄止的“十年兵力整建计划” 62

一、“十年兵力整建计划”案的酝酿提出 62

二、“十年兵力整建计划”案的执行实施 64

三、“十年兵力整建计划”案的反思检讨 66

第二节 瘦身消肿的“精实案” 68

一、“精实案”的酝酿提出 69

二、“精实案”的执行实施 71

三、“精实案”的反思检讨 77

第三节 健体塑形的“精进案” 80

一、“精进案”的酝酿提出 80

二、“精进案”的执行实施 82

三、“精进案”的反思检讨 89

第四节 易筋洗髓的“精粹案” 91

一、“精粹案”的酝酿提出 91

二、“精粹案”的执行实施 93

三、“精粹案”的反思检讨 96

第四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成果效益 100

第一节 构建了“军政军令一元化、指挥层级扁平化”的领导指挥体制 100

第二节 组建了“适合防御作战、适宜台岛地形”的联合兵种旅 104

一、编制小而精,反登陆作战适应性强 108

二、机动迅速,突击作战能力较强 109

三、合成程度高,独立作战能力强 109

第三节 实施了“可吸引优秀人才投入、可对部队因材施教”的募兵制 110

一、有助于提高士官比例,优化台军兵力结构 113

二、有助于招募优秀人才入伍,适应信息化作战要求 113

三、有助于部队训练扎实,累积训练成果 113

四、有助于缓解征兵压力,减少岛内民众怨言 114

第四节 形成了“重心后移、重兵守台北”的三军部署 115

一、“精实案”以“全面设防、均衡配置”的原则调整兵力部署 115

二、“精进案”以“北部为核心、外岛为触角”的原则调整兵力部署 116

三、“精粹案”以“本岛重于外岛、主岛重于离岛”的原则调整兵力部署 117

第五节 完成了“阵地工事化、工事堡垒化”的战场建设 118

一、加强金、马前沿战场建设 118

二、加强台岛东部阵地建设 120

三、构建台北大直要塞区 121

第六节 换装了“适应时代需要、满足自我防卫”的武器装备 122

一、“精实案”按照“三军均衡、整体提升”的原则推动武器装备更新 123

二、“精进案”按照“科技先导、以质胜量”的原则推动武器装备更新 125

三、“精粹案”按照“损小、效高、价廉、易行”的原则推动武器装备更新 126

第七节 创新了“以小博大、以弱克强”的战术战法 128

一、运用时间的不对称 131

二、运用空间的不对称 131

三、运用力量的不对称 131

四、运用目标的不对称 132

五、运用方式的不对称 132

六、运用手段的不对称 133

第八节 建立了“常态化、多样化、制度化”的台美军事交流合作机制 133

一、台美构建多个军事交流对话渠道 134

二、美军指导台军进行战力评估 135

三、台美军事人员交流和培训走向制度化 136

四、台美积极搭建联盟作战平台 137

第五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问题缺失 140

第一节 体制编制调整“未竟全功” 140

一、顶层设计有缺陷,部分组织架构定位不清、职能交叉 140

二、调整规划有时过于草率,“翻烧饼”现象层出不穷 142

三、军事变革缺乏连贯性,战力转型效益不如预期 143

第二节 部队“作战任务”与“救灾角色”发生错乱 145

一、军队与地方救灾权责不清,出现“反客为主”现象 146

二、军队的指挥调动不够严谨,易产生政局安全顾虑 147

三、军队频繁投入救灾活动,严重影响作战整备工作 148

第三节 军心士气低下导致“军魂沦丧” 149

一、李登辉时期信念动摇、军纪松弛、弊案丛生 149

二、陈水扁时期推行“去中国化”、官兵思想动荡、“马屁文化”盛行 152

三、马英九时期“为战理念不清”、官兵不确定感强、服膺军旅意识淡薄 156

第四节 武备更新自主程度不足导致战力转型“受制于人” 160

一、所购武器单价过高,限制台军大量装备 161

二、所购武器质量欠佳,战斗力受到影响 161

三、所购武器非其急需,存在“交保护费”心态 162

四、所购武器来源众多,维护保障难度增大 163

五、大量外购限制岛内工业发展,“自废武功”现象突出 163

第六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作战影响 166

第一节 对联合防空作战的影响 166

一、注重发挥监侦体系的早期预警功能 166

二、运用先进C3I系统发挥战力“倍增器”效果 169

三、强调“以防代打”的战术战法运用 170

四、发挥“以地制空”的不对称优势 172

第二节 对联合制压作战的影响 177

一、逐步确立导弹突击的主力地位 178

二、更加谨慎使用飞行部队 179

三、强调灵活运用资电攻击 180

四、明确外岛火炮打击汰弱换新 182

第三节 对联合截击作战的影响 183

一、强调实施海上机动,维护战力完整 183

二、强调先期阻绝,力求“滞敌于彼岸” 185

三、强调重层拦截,力求“逐次削弱进犯之敌于海上” 186

第四节 对联合“国土”防卫作战的影响 188

一、重视发挥抗登陆障碍体系的作用 188

二、树立“火力制胜”的观念 191

三、注重打击部队的跨区使用 194

四、积极贯彻“全民防卫”思想 197

第七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未来发展 204

第一节 台军战力转型未来发展的驱动 204

一、台岛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台军战力转型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204

二、台岛内部因素的变化是台军战力转型未来发展的根本要求 210

第二节 台军战力转型未来发展的指导 212

一、在“国防”政策层面确立的指导 212

二、在“国防”战略层面确立的指导 213

三、在防卫作战层面确立的指导 216

第三节 台军战力转型未来发展的方向 220

一、完善体制机制,打造台军战力转型的物质基础 220

二、围绕能力指标,确立台军战力转型的愿景目标 232

第八章 台军二十年转型启示借鉴 242

第一节 创新面向未来的战术战法 242

一、战术战法创新必须要与作战任务紧密结合 242

二、战术战法创新必须突出信息化时代特征 244

三、战术战法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借鉴外军与保持特色关系 245

四、战术战法创新成果必须融入战备训练实践 246

第二节 建设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 246

一、把握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要求 247

二、把握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重点 248

三、创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应用方式 250

四、抓好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训练工作 251

第三节 构建扁平化联合作战体制 252

一、指挥体系“网状化” 252

二、指挥关系“虚拟化” 253

三、指挥编组“中心化” 254

四、运行机制“法规化” 255

第四节 锻造多种新型作战力量 256

一、网络战力量 256

二、太空战力量 258

三、无人化力量 260

第五节 发展“撒手锏”武器装备 262

一、以“看得清”为牵引,建立战略预警装备体系 262

二、以“联得起”为目标,加速发展信息攻防装备 263

三、以“防得住”为基点,加强防空反导装备建设 263

四、以“毁得了”为核心,加快空海攻击装备建设 265

第六节 走开军官职业化路子 266

一、建立科学的军官分类管理制度 267

二、构建军官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268

三、构建军街等级本位制度 268

四、建立公平、公正的军官选拔晋升制度 269

五、完善军官的福利待遇 270

六、建立严格淘汰与合理安置相结合制度 270

第七节 深化官兵战斗精神培育 271

一、强化军人价值的社会认同,激发官兵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272

二、抓好新兵入伍教育,强化官兵当兵打仗的战斗意识 273

三、注重在日常养成中培育,锻造官兵勇猛顽强的血性 274

四、注重在训练及重大任务中锤炼,磨砺官兵战斗精神 275

附录一:“十年兵力整建计划”前台湾建军构想、兵力整建与备战指导 276

一、建军构想 276

(一)全般战略概念 276

(二)精神战力建设 276

(三)武装部队建设 277

二、兵力整建 278

(一)兵力目标 278

(二)整建目标 278

三、备战指导 279

(一)军事作战指导 279

(二)军事动员指导 280

附录二:“精实案”前台湾武装部队与武器研发 281

一、武装部队 281

(一)军队编制 281

(二)指挥体系 281

(三)指管通情 282

(四)陆军部队 282

(五)海军部队 282

(六)空军部队 283

(七)宪兵部队 284

(八)海岸巡防部队 284

二、主要武器系统研发 285

(一)“安翔”计划 285

(二)“天弓”计划 285

(三)“光华1号”计划 285

(四)“光华3号”计划 286

(五)“雄风”计划 286

(六)传统兵器(装备)研发 286

附录三:“精实案”后台军组织体系、部队构成、兵力整建目标与军事战略 287

一、组织体系 287

(一)“国防部” 287

(二)军政体系(部本部) 287

(三)军令体系(参谋本部) 287

(四)军备体系(军备局) 288

(五)各总(司令)部 288

二、部队构成 288

(一)常备部队 288

(二)后备部队 292

(三)后勤支援部队 293

三、兵力整建目标 294

(一)陆军 294

(二)海军 295

(三)空军 295

(四)联合后勤 295

(五)后备 296

(六)宪兵 296

四、军事战略 296

(一)国军防卫作战构想 296

(二)三军联合作战构想 298

(三)建军构想 298

附录四:“精进案”第一阶段台军建军规划与兵力规划 299

一、建军规划 299

(一)科技先导——国防科技规划 299

(二)资电优势——资电战力规划 299

(三)联合截击——战力整合规划 299

(四)国土防卫——总体战力规划 300

(五)后勤完备——后勤体系规划 300

(六)准则发展——准则战法规划 300

(七)战训整备——部队战力规划 300

(八)战志决胜——政战战力规划 300

二、兵力规划 301

(一)兵力结构调整 301

(二)“国防部”高司组织调整 302

(三)联合作战指挥机制强化 302

(四)国军主要武器装备整建 303

附录五:“精进案”第二阶段启动后兵力结构调整、现代化武器筹建与联合战力提升 304

一、兵力结构调整 304

(一)陆军 304

(二)海军 305

(三)空军 305

(四)联合后勤 305

(五)后备 306

(六)宪兵 306

(七)飞弹 307

(八)资电 307

(九)重大体系调整 307

二、现代化武器筹建 309

(一)国军武器筹建理念 309

(二)国军建军规划流程、建案审查及寿期管理机制 311

(三)现代化武器筹建构想 313

三、联合战力提升 315

(一)联合作战整体构想 315

(二)联合作战指挥机制 317

(三)联合作战准则发展 318

(四)联合作战战力发展 319

(五)联合作战演训精进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