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前诠释学 15
第一节 前诠释学的两个源头:宗教与法律 15
第二节 诠释学的两个直接来源 18
第三节 前诠释学 22
第二章 一般诠释学 29
第一节 浪漫主义诠释学 30
第二节 被遗忘的施莱尔马赫 33
第三节 辩证法和诠释学 37
第四节 一般诠释学 41
第五节 诠释学的规则 44
第六节 一般诠释学的特征 48
第三章 体验诠释学 51
第一节 体验概念 52
第二节 精神科学的基础 56
第三节 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 58
第四节 理解与解释 65
第五节 理解与解释,还是理解或解释 70
第四章 此在诠释学 80
第一节 此在的现象学 80
第二节 可能性 85
第三节 理解与理解的前结构 88
第四节 理解的循环 94
第五节 历史性和时间性 100
第六节 海德格尔与诠释哲学 102
第五章 语言诠释学 107
第一节 理解的语言性 108
第二节 对话的辩证法 111
第三节 传统与理性 117
第四节 理解、解释与应用 120
第五节 效果历史意识和视界融合 122
第六节 真理与方法 128
第七节 时间间距 131
第六章 来自内部的分歧与批判 135
第一节 贝蒂:作为精神科学一般方法论的诠释学 136
第二节 哈贝马斯:批判的诠释学 141
第三节 利科尔:文本诠释学 150
第四节 赫施:阐释的有效性 157
第五节 解构主义诠释学 164
第七章 诠释学的中国化研究:本体诠释学 174
第一节 本体诠释学的“本体”概念 175
第二节 和谐的辩证法 180
第三节 知识与价值 184
第四节 理解的循环 186
第五节 本体诠释学的方法论原则与中国哲学之重建 192
第六节 “新”新儒学与本体诠释学 196
第七节 时代精神与新哲学的特征 208
第八节 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 212
第八章 中西方诠释思想之比较:文字与诠释 215
第一节 文字与语言 216
第二节 文字的演化 219
第三节 文字的意蕴与思维方式 227
第四节 意义的增长与理解规则 237
第五节 从训诂到诠释 243
主要参考文献 249
索引 253
再版后记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