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与阶级关系 7
第一节 阶级划分和阶级分析过时了么? 7
一 “后工业主义”的挑战 9
二 “后福特主义”的挑战 13
三 “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16
四 “新政治”和“新社会运动”的挑战 19
第二节 阶级相关性的强调和论证 21
一 阶级具有持续的重要性 21
二 后工业社会中阶级的继续存在 23
三 严肃的阶级话语再次成为可能 2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面临的挑战及评价 29
一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遭遇的挑战 30
二 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不同评价 32
第四节 正确认识当代西方阶级关系的几个主要问题 38
一 从生产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层面认识和理解阶级关系的本质和含义 39
二 从民族国家范围和全球范围相结合的视角考察西方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42
三 从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动态地考察西方阶级关系的演变及特征 44
四 从阶级分析法和其他社会分析法的综合运用上全面考察现代西方社会关系 47
第二章 全球资本家阶级与全球工人阶级 50
第一节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家阶级 50
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 51
二 全球资本家阶级的逐渐形成 56
三 全球资本家阶级的构成和主要特征 58
第二节 全球工人阶级的逐渐形成及其状况 59
一 全球工人阶级的逐渐形成 60
二 当前工人阶级状况及面临的挑战 62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阶级斗争 72
一 工人阶级意识的新复苏 72
二 工人阶级运动的激进化 76
三 工人阶级运动与世界社会主义 81
第三章 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状况考察 85
第一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数量变化 85
第二节 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产业与素质构成变化 89
一 产业构成的变化 89
二 素质构成的变化 92
第三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中的女性与移民工人 94
一 现代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劳动者 94
二 移民工人的增长与分化 97
第四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失业与贫困化现象 101
一 失业率的变化 101
二 实际收入的下降与工人阶级贫困化 106
第五节 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状况 110
一 失业率攀升伴随长期性失业风险加剧 110
二 青年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劳动群体 112
三 实际收入下降与不平等继续扩大 113
四 “新贫困危机”导致社会下层阶级急剧增加 115
五 危机催生移民工人处境维艰 116
第四章 “告别工人阶级”论与“中产阶级”论辨析 119
第一节 对高兹“告别工人阶级论”的评析 119
一 后工业社会与工人阶级新变化 120
二 “劳动碎片化”与工人阶级消亡 121
三 “新工人阶级论” 123
四 “非工人—非阶级”与新社会运动 125
五 对高兹“告别工人阶级论”的评价 127
第二节 工人阶级的“中产阶级化” 134
一 “中产阶级”概念界定的主观随意性 135
二 中产阶级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背景 137
三 西方学者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 140
四 对“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化”观点的马克思主义辨析 145
第五章 工人阶级与左翼政党 150
第一节 共产党对工人阶级的态度演变与选举战略 150
第二节 社会民主党对工人阶级的态度演变与选举战略 163
第三节 工人阶级各类型的选举支持倾向变化 172
第四节 工人阶级为什么不再是左翼政党的“天然选民”? 179
第六章 工人阶级与工会组织 188
第一节 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会情况 188
一 美国工会 188
二 英国工会 193
三 法国工会 193
四 德国工会 194
五 瑞典工会 198
六 日本工会 200
第二节 西方国家工会面临的一般问题与挑战 201
第三节 西方工会应对挑战的策略 204
一 应对全球化挑战 205
二 提高会员率 208
三 增强代表性 216
四 现代化和重组 222
第四节 西方工会前景 224
第七章 工人阶级与行动战略 227
第一节 当前发达国家工人运动现状概述 228
一 以缓和斗争方式为主,以剧烈抗议形式为辅 228
二 经济斗争凸显,政治斗争匮乏 231
三 局部抗议居多,联合行动有限 233
四 约束性条款繁多,灵活性举措不足 235
第二节 发达国家工人运动面临的阻碍因素 236
一 资本主义全球化对工人运动的扼制和打压 236
二 工人运动自身困境消解斗争效力 238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工人运动的战略与策略 243
一 注重联合左翼力量 243
二 坚持缓和与激烈两种策略相结合 244
三 促成工人阶级国内与国际联合 251
四 唤醒工人阶级意识 260
五 经济斗争与政治要求相结合 263
六 培养工人阶级共同标志 263
七 加强政党与工人运动的联系 265
第八章 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主体 269
第一节 工人阶级“主体性危机”论诸种观点 270
一 工人阶级消失论 271
二 工人阶级被同化论 273
三 工人阶级主体地位替代论 277
第二节 必须回答的问题:“工人阶级到哪里去了?” 281
第三节 为工人阶级主体地位辩护:客观历史地位与现实变革力量 292
一 两个主要问题:数量规模与集体行动能力 292
二 重塑工人阶级主体: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 298
参考文献 306
后记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