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绿色建筑概论 1
1.1 绿色建筑的定义 1
1.1.1 绿色建筑的概述 1
1.1.2 绿色建筑的定义 1
1.1.3 绿色建筑的内涵 2
1.1.4 发展绿色建筑是历史的必然 4
1.2 绿色建筑溯源 5
1.2.1 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 5
1.2.2 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 7
1.3 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 12
1.3.1 绿色建筑的发展 12
1.3.2 绿色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 13
1.3.3 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 14
1.3.4 绿色建筑发展前景的分析 15
1.4 绿色建筑管理的内涵 16
1.4.1 技术管理 16
1.4.2 设计管理 17
1.4.3 施工管理 18
1.4.4 运营管理 19
1.5 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20
第2章 绿色建筑费用效益分析 22
2.1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含义 22
2.2 绿色建筑增量费用 23
2.2.1 绿色建筑增量费用的概念 23
2.2.2 绿色建筑增量费用的计算原则 24
2.2.3 绿色建筑增量费用的计算方法 25
2.2.4 绿色建筑增量费用分析模型 26
2.2.5 绿色建筑增量费用统计 26
2.3 绿色建筑增量效益 29
2.3.1 直接增量效益的识别与估算 30
2.3.2 间接增量效益的识别与估算 41
2.4 绿色建筑费用效益分析 42
2.4.1 费用效益分析概述 42
2.4.2 费用效益分析的步骤 43
2.4.3 费用效益评价指标 43
第3章 绿色建筑技术集成 49
3.1 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体系 49
3.1.1 绿色建筑技术集成 49
3.1.2 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体系 49
3.2 绿色建筑的节地与室外环境技术 55
3.2.1 建筑节地技术 55
3.2.2 建筑室外环境技术 55
3.3 绿色建筑的节能技术 59
3.3.1 建筑节能的含义 59
3.3.2 绿色建筑常见节能技术 59
3.4 绿色建筑的节水技术 78
3.4.1 绿色建筑的水环境问题 78
3.4.2 绿色建筑水环境保障技术 79
3.5 绿色建筑的节材技术 86
3.5.1 建筑节材能的含义 86
3.5.2 建筑节材能技术 87
3.6 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与技术 91
3.6.1 绿色建筑的空气环境 91
3.6.2 绿色建筑空气环境保障技术 94
3.6.3 绿色建筑的声环境 99
3.6.4 绿色建筑的声环境技术 102
3.6.5 绿色建筑的光环境 104
3.6.6 绿色建筑的光环境技术 110
3.6.7 绿色建筑的热湿环境分析与控制方法 112
3.6.8 绿色建筑热湿环境控制的技术 116
3.7 绿色建筑的植物与种植技术 121
3.7.1 植物对绿色建筑的影响 121
3.7.2 植物种植的区划 122
3.7.3 植物种植技术 126
3.8 绿色建筑的产业化技术 128
3.8.1 绿色建筑产业化概述 128
3.8.2 绿色建筑产业化技术措施 132
3.8.3 产业化中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 133
第4章 绿色建筑设计管理 138
4.1 绿色建筑的规划 138
4.1.1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原则 138
4.1.2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内容 140
4.2 绿色建筑的策划 141
4.3 绿色建筑的设计 143
4.3.1 优先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案例研究 146
4.3.2 集成采用“主动式设计技术”辅助案例研究 149
4.4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152
4.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152
4.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152
4.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53
4.4.4 节材与材料资源 153
4.4.5 室内环境质量 154
4.5 绿色建筑设计的内容 154
4.5.1 建筑总平面(日照)设计 154
4.5.2 建筑物环境噪声模拟设计 155
4.5.3 风环境模拟设计 156
4.5.4 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156
4.5.5 空调照明设计 156
4.5.6 利用雨水和中水的设计 157
4.5.7 建筑综合能耗分析和综合效益分析 158
4.6 绿色建筑设计的程序 159
4.7 绿色建筑设计案例 160
第5章 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179
5.1 绿色施工概述 179
5.1.1 绿色施工背景 179
5.1.2 绿色建筑施工的概念 181
5.1.3 绿色建筑施工的内涵 181
5.2 绿色施工管理 189
5.2.1 组织管理 189
5.2.2 规划管理 190
5.2.3 实施管理 191
5.2.4 评价管理 191
5.2.5 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192
5.3 绿色建筑施工评价 192
5.3.1 绿色建筑施工评价的组织和程序 193
5.3.2 绿色建筑施工评价框架体系 193
5.3.3 绿色建筑施工评价的方法 194
5.4 绿色建筑施工案例 196
第6章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 200
6.1 建筑及设备运行管理 200
6.1.1 物业管理机构 200
6.1.2 管理制度 200
6.1.3 技术管理 202
6.1.4 环境管理 204
6.2 建筑节能检测和诊断 205
6.2.1 建筑节能检测 205
6.2.2 建筑节能诊断 206
6.3 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213
6.3.1 既有建筑的基本概念 213
6.3.2 既有建筑改造的基本概念 213
6.3.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案评价 214
6.3.4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步骤和要求 215
6.3.5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案 215
6.3.6 节能改造施工的质量验收 217
第7章 绿色建筑评价 219
7.1 绿色建筑评价概述 219
7.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19
7.2.1 评价标准原则和适用性 220
7.2.2 评价标准基本规定 221
7.2.3 评价等级与划分 221
7.3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与管理 223
7.3.1 绿色建筑标识的等级和类别 223
7.3.2 绿色建筑标识的管理机构 223
7.3.3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 225
7.3.4 绿色建筑标识的使用 226
7.4 我国香港地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HK-BEAM) 226
7.5 我国台湾地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227
第8章 合同能源管理 250
8.1 合同能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250
8.1.1 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 250
8.1.2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实质 250
8.1.3 合同能源管理的类型 250
8.1.4 合同能源管理的特点 252
8.1.5 节能改造EPC模式类型选择 253
8.2 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 254
8.2.1 合同能源管理公司 255
8.2.2 节能服务的主要内容 255
8.2.3 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程序 256
8.2.4 节能服务合同的订立 257
8.2.5 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特点 258
8.2.6 节能服务公司的技能 259
8.2.7 节能服务公司的类型 260
8.2.8 节能服务公司的备案 261
附录:合同能源管理(G13/T 24915—2010) 262
第9章 美国LEED评估体系 272
9.1 LEED简介 272
9.1.1 时代与社会背景 272
9.1.2 LEED的特点 273
9.1.3 LEED的评价主体 273
9.1.4 LEED评估体系 275
9.1.5 LEED发展 276
9.1.6 LEED各评价体系对比 278
9.2 典型评价工具LEED-NC 279
9.2.1 可持续的建设场地 282
9.2.2 水资源的利用 284
9.2.3 能源利用与大气保护 285
9.2.4 材料与资源的循环利用 287
9.2.5 室内环境质量 289
9.2.6 设计中的创新 291
9.2.7 地域性 292
9.3 LEED V4与LEED V3的修改对比 292
9.3.1 LEED V4产品体系的变化 292
9.3.2 LEED V4评价标准的变化 293
9.3.3 结论 296
9.4 LEED认证过程 297
9.4.1 LEED认证流程 298
9.4.2 LEED申请认证的资料收集 299
9.5 LEED的不足之处 301
9.5.1 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 301
9.5.2 评价过程的严密性 301
9.6 LEED的成功因素 301
9.7 中美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比 302
9.7.1 管理机制比较 302
9.7.2 评估体系比较 304
9.7.3 评分方式比较 305
9.7.4 认证收费比较 307
9.7.5 激励政策比较 307
第10章 各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 310
10.1 英国BREEAM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310
10.1.1 产生背景 310
10.1.2 体系剖析 310
10.2 日本CASBEE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311
10.2.1 产生背景 311
10.2.2 体系剖析 312
10.3 多国参与的GBTool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313
10.3.1 产生背景 313
10.3.2 体系剖析 314
10.3.3 GBTool的特殊性 314
10.4 国内外主要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 315
10.4.1 评价对象 315
10.4.2 评价指标 316
10.4.3 指标体系结构与数学模型 317
10.4.4 对比总结 318
参考文献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