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一 现实背景 1
二 理论背景 8
第二节 研究问题 11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2
第四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
第五节 论文结构和内容安排 14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17
第一节 创新扩散理论 17
一 创新特征与采纳速度 18
二 个人创新采纳决策过程 22
三 个人创新性与采纳者分类 24
第二节 技术接受模型及其发展 27
一 技术接受模型 27
二 技术接受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32
三 几个技术接受扩展和整合模型 38
第三节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发展 46
一 计划行为理论 46
二 解构的计划行为理论(DTPB) 48
第四节 社会认知理论 50
第五节 组织中的创新扩散过程 53
一 Zaltman等人的早期研究:二阶段过程模型 53
二 后期进一步的研究:创新过程各阶段的细化 54
三 与IT接受理论的综合 57
第六节 本章总结 59
第三章 教育领域技术创新扩散和采纳研究综述 61
第一节 文献来源、检索与选择 61
第二节 文献特征分析 62
一 发表时间和国别特征 62
二 文献涉及的技术创新类型 64
三 研究的被试 65
四 研究的理论视角 66
五 研究方法 67
六 研究的变量 68
第三节 影响因素及其与采纳行为的关系分析 72
一 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 72
二 创新特征 75
三 个人特征 79
四 组织因素 87
五 社会影响 91
第四节 本章总结 97
第四章 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 100
第一节 研究模型的理论框架 100
第二节 研究变量和研究假设 101
一 使用行为和行为意向 101
二 创新特征 104
三 个人特征 106
四 组织因素 108
五 社会影响 111
六 不同采纳阶段各变量关系的变化 114
七 研究假设汇总 115
第三节 研究模型 116
第五章 研究环境、测量工具、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119
第一节 研究环境 119
一 教育技术创新的选择 119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0
第二节 问卷设计过程 123
一 问卷设计过程概述 123
二 研究变量的操作化及测量 124
三 小范围访谈 137
四 问卷小范围试测 138
五 信度和效度分析 138
六 最终问卷形成 142
第三节 正式问卷调查 143
一 样本选择及大小 143
二 数据收集 143
第四节 样本特征分析 145
一 样本描述统计 145
二 被试对各因素的认知差异 150
三 被试群体聚类分析 154
第六章 模型和假设检验分析 160
第一节 分析方法 160
第二节 测量模型分析 162
第三节 结构模型检验 168
一 创新特征影响模型的检验 169
二 个人特征影响模型检验 173
三 组织干预影响模型检验 177
四 社会影响模型检验 181
第四节 本章总结 184
第七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186
第一节 创新特征的影响 186
一 持续使用意向对使用水平的影响 187
二 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的影响 188
三 相容性感知的影响 190
第二节 个人特征的影响 191
一 自我效能的影响 191
二 个人创新性的影响 193
第三节 组织干预的影响 194
一 制度承诺的影响 195
二 促进条件的影响 196
第四节 社会影响因素的影响 197
一 主观规范的影响 198
二 社会形象感知的影响 199
第五节 综合分析 200
第八章 研究结论、意义与展望 203
第一节 研究结论 203
第二节 管理和实践意义 204
一 创新特征的影响方面 205
二 学校组织中的社群影响方面 205
三 组织干预的影响方面 206
四 个人特征的影响方面 207
五 不同采纳阶段不同类别的教师应该区别对待 207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208
一 进一步拓展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的边界,沟通教育技术与社会科学学科的联系 208
二 将教师的认知信念作为高校组织内教育技术创新扩散的关键 209
三 从技术、个人、组织、社会影响4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影响教师采纳或持续采纳教育技术创新的因素及影响机制 209
四 采用横向研究方法探讨了各影响因素不同采纳阶段的动态变化 210
五 识别了6类不同特征的采纳群体 210
六 进一步丰富了创新扩散和技术采纳理论 210
第四节 研究的局限性 211
第五节 研究展望 212
参考文献 214
附录:调查问卷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