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司法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玉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1879950
  • 页数:638 页
图书介绍:有关司法的研究著述很多,但成为体系的《中国司法学》并不多见。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我国司法基本理念和司法现实的著作,主要从司法原理、司法体制、司法职能、司法运行、司法技能、司法伦理、司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司法主权与国际司法合作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期有助于提高我国司法水平,完善司法体制,促进法学教育,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周玉华,曾任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现被山东政法学院聘为司法研究院的院长。已出版著作有《经济犯罪与刑罚》、《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价值观》、《司法之道——以当事人为本》、《刑罚之道》、《司法要略》等。

导论 1

第一节 司法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

一、司法体制 1

二、司法规范 1

三、司法活动 2

四、司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2

第二节 司法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3

一、司法学研究是司法理论研究的需要 3

二、司法学研究是司法改革的需要 3

三、司法学研究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4

四、司法学研究是司法实践的需要 4

五、司法学研究是法学教育的需要 5

第三节 司法学的体系 5

一、司法本体问题 5

二、司法伦理问题 6

三、司法方法艺术问题 6

四、司法的外部关系问题 6

第四节 司法学研究的方法 6

一、唯物辩证的方法 7

二、价值分析的方法 8

三、实证分析的方法 8

四、系统论的方法 13

第一编 司法概论 13

第一章 司法概述 13

第一节 司法的概念 13

一、司法的词义考释 13

二、目前对司法概念的定义 14

三、本书对司法概念的界定 16

四、司法要件构成 17

第二节 中国司法的产生和发展 19

一、古代司法 19

二、近代司法 22

三、现代司法 2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 25

第三节 司法的历史类型 27

一、专制司法 27

二、直接民主司法 27

三、集权式民主司法 28

四、法治司法 28

第四节 司法的基本功能 29

一、权利救济功能 29

二、公权制约功能 30

三、纠纷终结功能 32

第五节 司法在法治体制中的地位 33

一、法治体制概述 33

二、司法是法治的标志 35

三、加强司法是法治建设的重点 36

第二章 司法权 37

第一节 司法权的概念 37

一、什么是司法权 37

二、警察权的属性 38

三、检察权的定位 38

四、司法权的来源 39

五、司法权的性质 40

第二节 司法权的特征 41

一、专门性 41

二、被动性 41

三、中立性 42

四、程序性 43

五、判断性 43

六、终局性 44

第三节 司法权的独立与制约 44

一、司法权独立的内涵与意义 44

二、司法权独立的保障 46

三、司法权制约的内涵与意义 48

四、司法权制约的保障 49

第四节 司法权在国家权力中的地位 50

一、何为国家权力 50

二、中国古代对司法权的定位 51

三、司法权在世界主要国家宪法中的定位 53

四、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及其本质 55

五、社会主义的权力分工及其本质 56

第三章 司法的基本规律 59

第一节 国家干预规律 59

一、国家性 60

二、阶级性 60

三、人民性 60

四、公益性 60

第二节 对立冲突规律 61

一、对立冲突是司法的本源 61

二、对立冲突是司法的动力 61

三、解决冲突是司法的核心 61

第三节 居中裁判规律 62

一、司法必须保持中立的立场 62

二、司法的本质在于判断 62

三、司法必须有明确的结论 62

第四节 排他规律 62

一、排斥其他权力进入 63

二、排斥其他因素的影响 63

三、排斥其他方式和途径重新处理 63

第四章 司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64

第一节 司法的基本原则 64

一、司法公正原则 64

二、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66

三、严格依法办事原则 68

四、证据裁判原则 69

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72

六、司法责任原则 73

第二节 司法的基本要求 74

一、正确 74

二、合法 75

三、及时 75

第五章 司法理念 76

第一节 司法理念的价值基础 77

一、公平正义 77

二、权利本位 80

第二节 司法理念的行为指引 81

一、法律至上 81

二、公平中立 82

三、司法为民 82

四、服务大局 84

五、定分止争 86

第二编 司法体制 91

第六章 司法体制概述 91

第一节 司法体制的概念 91

一、司法体制的含义 91

二、司法体制与相关概念 91

三、司法体制的特征 93

第二节 我国司法体制 95

一、我国司法体制的历史演进 95

二、我国司法的组织体系 96

三、我国司法的相关制度 98

第三节 我国司法体制改革 101

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01

二、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103

第七章 司法机关 106

第一节 人民法院体系 106

一、人民法院体系概述 106

二、最高人民法院 107

三、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108

四、专门人民法院 109

五、人民法院体系与司法体制改革 111

第二节 人民法院内部机构设置 114

一、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概述 114

二、业务部门 115

三、非业务部门 119

四、人民法院内设机构与司法体制改革 120

第三节 人民法院审判组织 122

一、人民法院审判组织概述 122

二、独任庭 122

三、合议庭 123

四、审判委员会 124

五、人民法院审判组织与司法体制改革 126

第八章 司法人员 130

第一节 司法人员概述 130

一、司法人员的概念 130

二、司法人员的分类 130

三、司法人员的选任与任命 130

四、司法人员的职责 131

五、司法人员的管理 131

六、司法人员的培训 132

七、司法人员的保障 132

八、司法人员的惩戒 133

第二节 法官 133

一、法官的概念与特征 133

二、法官的等级 134

三、法官的选任 136

四、法官的培训 137

五、法官的薪酬 137

六、法官的奖励和惩戒 138

七、法官的职业保障 139

八、法官制度改革 139

第三节 司法辅助人员 142

一、司法辅助人员的概念 142

二、司法辅助人员的分类 142

三、司法辅助人员的性质与职责 142

四、司法辅助人员的选任 142

五、司法辅助人员的管理与考核 143

六、法官助理 143

七、书记员 145

八、司法警察 146

第四节 司法行政人员 147

一、司法行政人员的概念 147

二、司法行政人员的性质与职能 147

三、司法行政人员的分类 148

四、司法行政人员的选任与晋升 149

五、司法行政人员的管理与考核 149

六、司法行政人员有关制度改革 149

第三编 司法职能 153

第九章 司法职能概述 153

第一节 司法职能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153

一、司法职能的概念 153

二、司法职能的基本特征 154

三、司法职能的分类 155

第二节 司法职能定位 156

一、司法职能定位 156

二、司法职能的发展变化 157

三、司法职能的改革展望 160

第十章 刑事审判 162

第一节 刑事审判概述 162

一、刑事审判的概念 162

二、刑事审判的特征 162

第二节 刑事审判的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 164

一、刑事审判的职责范围 164

二、刑事审判的职能作用 165

第三节 刑事审判的历史沿革 166

一、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刑事审判(1927~1949年) 166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刑事审判(1949~1979年) 167

三、社会主义法治逐步完善时期的刑事审判(1979年至今) 167

第四节 刑事案件的特点 168

一、刑事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168

二、刑事案件具有隐蔽性、客观性 169

三、刑事案件具有复杂、多样性 169

四、刑事案件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突发性 171

五、侵害行为的不可逆转性和社会关注性 172

第五节 刑事审判的基本原则 172

一、人权保障原则 173

二、罪刑法定原则 173

三、无罪推定原则 174

四、罪刑相适应原则 174

五、司法审查原则 174

六、辩护原则 175

七、惩罚与预防相结合原则 175

八、政策指导原则 176

第六节 刑事审判的发展趋势 176

一、刑事审判理念的发展趋势 176

二、刑事诉讼建构前瞻 177

第十一章 民事审判 179

第一节 民事审判概述 179

一、民事审判的概念 179

二、民事审判的特征 179

第二节 民事审判的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 181

一、民事审判的职责范围 181

二、民事审判的职能作用 182

第三节 民事审判的历史沿革 184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事审判 184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民事审判 185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民事审判 185

第四节 民事案件的特点 186

一、民事案件结构和类型日趋多样 186

二、权益诉求更加多元 187

三、侧重维护静态秩序和动态安全 187

四、群体性纠纷明显增多 188

五、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相互交融 188

第五节 民事审判的基本原则 188

一、遵循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188

二、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相结合的原则 189

三、尊重公序良俗和民间习惯的原则 189

四、坚持调判结合,调解优先的原则 190

第六节 民事审判的发展趋势 190

一、案件总量持续高位增长 191

二、范围和领域持续扩展 191

三、利益诉求日益高额化 191

四、责任承担社会化趋势明显 192

五、精准适用法律难度增大 192

六、案件处理更加注重经验和逻辑的结合 193

七、法学理论应用日趋突出 193

第十二章 商事审判 194

第一节 商事审判概述 194

一、商事审判的概念 194

二、商事审判的特征 195

第二节 商事审判的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 196

一、商事审判的职责范围 196

二、商事审判的职能作用 197

第三节 商事审判的历史沿革 199

一、经济审判阶段(1979~2000年) 199

二、大民事审判格局下的民商事审判阶段(2000~2010年) 199

三、商事审判阶段(2010年至今) 200

第四节 商事案件的特点 200

一、商事案件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 201

二、商事案件诉讼主体的交易能力强 201

三、商事案件复杂多样且专业技术性强 201

四、商事案件中调解与判决的作用不同 202

第五节 商事审判的基本原则 203

一、确认营利和保护营利原则 203

二、合同自由和商主体自治原则 203

三、维护交易安全原则 204

四、商法优先适用和尊重商事交易规则惯例的原则 204

第六节 商事审判的发展趋势 204

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给商事审判带来更为繁重的任务 205

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对商事审判提出新的挑战 205

三、市场主体多元化和政府职能转变,使商事案件增加 205

四、市场交易形式、手段的变化,使新类型商事案件不断涌现 206

五、立法逐步健全和完善,将扩展商事审判工作的新领域 206

第十三章 知识产权审判 208

第一节 知识产权审判概述 208

一、知识产权审判的概念 208

二、知识产权审判的特征 209

第二节 知识产权审判的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 211

一、知识产权审判的职责范围 211

二、知识产权审判的职能作用 211

第三节 知识产权审判的历史沿革 213

一、知识产权审判的初始阶段(1982~2000年) 213

二、知识产权审判的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214

第四节 知识产权案件的特点 215

一、权属性质关系复杂 215

二、专业技术性强 215

三、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 215

四、审理难度日益加大 216

五、社会影响大,关注程度高 216

第五节 知识产权审判的基本原则 216

一、平等保护原则 216

二、适度保护原则 217

三、全面赔偿原则 217

四、利益平衡原则 218

五、司法政策指导原则 218

第六节 知识产权审判的发展趋势 219

一、知识产权审判模式的发展 219

二、知识产权审判机构的发展 221

第十四章 行政审判 222

第一节 行政审判概述 222

一、行政审判的概念 222

二、行政审判的特征 223

第二节 行政审判的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 224

一、行政审判的职责范围 224

二、行政审判的职能作用 225

第三节 行政审判的历史沿革 227

一、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行政案件阶段(1982~1990年) 227

二、行政诉讼法施行的初始阶段(1990~1999年) 227

三、行政诉讼制度完善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228

第四节 行政案件的特点 230

一、行政案件的诉讼标的是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 230

二、行政案件的当事人存在着事实上的地位不平等 231

三、行政案件种类繁多,主要案件类型相对稳定集中 231

四、行政案件的裁判方式带有复审性特点,一般不适用调解结案 232

第五节 行政审判的基本原则 233

一、合法性审查原则 233

二、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原则 237

三、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237

第六节 行政审判的发展趋势 238

一、保护诉权,突破行政案件立案难的瓶颈制约 238

二、改革行政审判体制,推行行政案件集中管辖 238

三、扩大司法审查的范围和强度 239

四、完善行政诉讼证据制度 239

五、增加裁判方式种类,丰富裁判方式 240

第十五章 国家赔偿审判 241

第一节 国家赔偿审判概述 241

一、国家赔偿审判的概念 241

二、国家赔偿审判的特征 242

第二节 国家赔偿审判的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 243

一、国家赔偿审判的职责范围 243

二、国家赔偿审判的职能作用 245

第三节 国家赔偿审判的历史沿革 246

一、国家赔偿审判制度初创时期(1949~1982年) 246

二、国家赔偿审判实务探索时期(1982~1989年) 246

三、国家赔偿审判初步发展时期(1989~1994年) 247

四、国家赔偿审判全面开展时期(1994~2010年) 247

五、国家赔偿审判不断完善时期(2010年至今) 247

第四节 国家赔偿案件的特点 248

一、国家赔偿案件解决的是次生社会纠纷 248

二、国家赔偿案件中义务主体与责任主体相分离 248

三、国家赔偿案件种类具有严格的限定性 248

四、国家赔偿案件侧重于权利救济 249

第五节 国家赔偿审判的基本原则 249

一、法定赔偿原则 249

二、及时方便赔偿原则 250

三、权益保障与权力监督并重原则 250

四、依法赔偿和善后安抚相结合原则 251

第六节 国家赔偿审判的发展趋势 251

一、根据国家财力逐步放宽国家赔偿的范围 251

二、国家赔偿标准逐步由抚慰型向补偿型转变 251

三、国家赔偿程序更加科学 252

四、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趋于多元化 252

第十六章 强制执行 254

第一节 强制执行概述 254

一、强制执行的概念 254

二、强制执行的特征 254

第二节 强制执行的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 256

一、强制执行的职责范围 256

二、强制执行的职能作用 257

第三节 强制执行工作的历史沿革 258

一、审执合一阶段 258

二、审执分离阶段 259

第四节 强制执行的基本原则 259

一、执行标的有限原则 260

二、执行方式适当原则 260

三、执行效率原则 261

第五节 强制执行的基本程序 262

一、执行启动 262

二、执行准备 263

三、执行实施 263

四、执行程序结束 263

五、执行救济 264

第六节 强制执行措施 265

一、查封、扣押 265

二、冻结、划拨 265

三、拍卖、变卖 265

四、以物抵债 266

五、执行惩戒 266

第七节 强制执行的发展趋势 266

一、执行权的性质 267

二、制定《民事强制执行法》 267

三、完善执行公开机制 267

四、完善执行联动机制 268

五、完善执行救助机制 268

第十七章 司法宣传 270

第一节 司法宣传概述 270

一、司法宣传的概念 270

二、司法宣传的特征 270

三、司法宣传的基本原则 272

第二节 司法宣传的内容 273

一、依法治国理念 273

二、宪法和法律 273

三、审判执行活动 274

四、典型案件 274

五、法院工作 275

六、干警风貌 275

第三节 司法宣传的功能作用 276

一、弘扬法治精神 276

二、教育引导民众 276

三、提升司法公信 277

四、促进法院工作 277

第四节 司法宣传的方式途径 277

一、通过审判执行活动开展司法宣传 278

二、通过巡回就地审判开展司法宣传 278

三、通过以案讲法开展司法宣传 278

四、借助媒体力量开展司法宣传 279

第五节 司法宣传工作机制 279

一、司法宣传工作联动机制 279

二、新闻采访受理及办理机制 280

三、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281

第六节 司法宣传的发展完善 282

一、通过司法公开扩大司法宣传效果 282

二、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283

三、舆情监测和研判 285

第十八章 司法建议 286

第一节 司法建议概述 286

一、司法建议的概念 286

二、司法建议的特征 286

第二节 司法建议的功能 287

一、影响公共政策制定 287

二、促进依法行政 287

三、丰富社会管理形式 288

四、促进审判职能发挥 288

五、拓宽司法服务渠道 288

第三节 司法建议制度的历史沿革 289

一、情理法合一的法制传统 289

二、前苏联司法模式的影响 289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 290

四、司法建议的新发展 290

五、现行制度的规定 290

第四节 司法建议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291

一、司法建议的分类 291

二、司法建议的适用范围 292

第五节 司法建议书的制作 293

一、司法建议书的格式 293

二、司法建议书的制作 294

三、司法建议工作流程 296

第六节 司法建议制度的发展完善 297

一、细化司法建议工作规定 297

二、健全司法建议工作制度 297

三、强化司法建议落实力度 298

第四编 司法运行 303

第十九章 司法程序 303

第一节 司法程序概述 303

一、司法程序的概念 303

二、司法程序的构成要件 304

三、司法程序的特征 305

四、司法程序的分类 306

第二节 程序与实体 307

一、程序与实体的关系 307

二、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立法观照 308

三、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实证表现 309

第三节 程序正义与正当程序 310

一、程序正义 310

二、正当程序的基本要素 312

三、正当程序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314

第二十章 司法根据 316

第一节 诉请根据 316

一、起诉是启动司法程序的根据 316

二、撤诉是终结司法程序的根据 317

三、诉请是作出司法裁判的根据 318

四、变更诉讼请求 319

五、法院的释明 320

第二节 事实根据 321

一、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 321

二、证明标准 322

三、事实认定 324

第三节 法律根据 326

一、法的渊源 326

二、法律规范选择适用规则 329

第二十一章 司法过程 330

第一节 司法管辖 330

一、司法管辖概说 330

二、确定管辖的原则 331

三、管辖的分类 332

第二节 司法程序启动 333

一、案件受理 333

二、立案登记制度改革 334

三、开庭审理前的准备 335

第三节 案件审理 336

一、开庭审理的意义 336

二、庭审过程及模式 337

第四节 司法结案 340

一、司法结案概说 340

二、司法结案的方式 340

第五节 审判流程管理 341

一、审判流程管理概述 341

二、审判流程的节点控制 342

三、审限制度 343

第二十二章 司法监督 346

第一节 司法监督概述 346

一、司法监督的概念 346

二、司法监督的要素与分类 347

三、司法监督的功能 349

第二节 司法监督的基本要求与模式选择 350

一、司法监督的基本要求 350

二、司法程序系统自治是司法监督的理想模式 352

三、系统自治性司法监督模式的构成 352

第三节 我国司法监督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354

一、我国司法监督制度的构成 354

二、我国司法监督制度改进的总体要求 356

三、改革完善我国司法监督制度的基本思路 358

第二十三章 司法评估 361

第一节 司法评估概述 361

一、司法评估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61

二、司法评估的基本原则 363

三、司法评估的构成 364

四、司法评估的功能 366

第二节 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 367

一、案件质量评估的背景 367

二、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的发展 368

三、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体系构成 369

四、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存在的问题 370

第三节 我国司法评估的改进方向 371

一、完善司法评估的体系 371

二、科学运用司法评估结果 372

三、构建司法社会评估机制 373

第二十四章 司法责任 375

第一节 司法责任概述 375

一、司法责任的概念 375

二、司法责任的种类 375

三、建立科学的司法责任制度 377

第二节 司法责任的构成及特征 378

一、司法责任的构成 378

二、司法责任的特征 380

第三节 司法责任的追究 380

一、司法责任追究的基本原则 380

二、司法责任追究的程序 381

三、刑事责任的追究程序 382

第四节 司法责任制度的完善 382

一、我国司法责任制度的沿革与现状 382

二、我国司法责任制度的完善 383

三、健全完善法官任职保障制度 384

第五编 司法伦理 389

第二十五章 司法伦理的概念及价值 389

第一节 司法伦理的概念 389

一、什么是伦理 389

二、司法伦理的概念 390

第二节 司法伦理与法律伦理、伦理司法的概念辨析 392

一、司法伦理与法律伦理 392

二、司法伦理与伦理司法 393

第三节 司法伦理的价值 393

一、能够促使司法更加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93

二、能够为司法改革和司法体制的完善提供指导 394

三、能够使司法活动树立更为明确的道德规范 394

第二十六章 司法伦理与司法的关系 395

第一节 司法是司法伦理产生的前提 395

第二节 司法伦理是司法的道德性保障 396

一、司法伦理指导司法体系的构建 396

二、实现司法公正是司法伦理的基本目标 397

三、司法伦理是树立司法权威的正当性基础 397

第三节 当代中国司法伦理与司法之间的关系状况 398

一、司法伦理与司法之间存在更为明显的冲突 398

二、司法对司法伦理的需求更加迫切 399

三、司法伦理建设的重点在司法从业者的伦理教育 399

第二十七章 司法伦理的形成与发展 401

第一节 中国传统司法伦理的形成与发展 401

一、道德性思维对司法的决定性影响 401

二、中国传统司法伦理中的核心价值 403

三、简评 404

第二节 西方司法伦理的形成与发展 404

一、中西方司法伦理的基础性差异 405

二、西方司法伦理的体系特点 406

三、简评 407

第二十八章 司法伦理的内涵 409

第一节 司法伦理的组成部分 409

一、政治伦理 409

二、社会伦理 410

三、程序伦理 410

四、裁判伦理 410

第二节 我国司法伦理的具体内容 411

一、秉持忠诚 411

二、追求公正 413

三、保持独立 415

四、严守清廉 417

五、保障人权 418

第二十九章 司法伦理的建设 420

第一节 全面加强司法伦理制度建设 420

一、全面整合司法伦理规范 420

二、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 421

三、开展对司法伦理的研究 422

第二节 整体加强司法伦理教育 422

一、加强法学学生的司法伦理教育 422

二、加强司法从业人员的司法伦理教育 423

三、加强面向全社会的司法伦理教育 423

第三节 建立完善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423

一、建立良好的司法职业保障体系 424

二、明确对司法人员行为的判断标准 424

三、建立科学的惩戒体系 425

第六编 司法技能 429

第三十章 司法思维 429

第一节 司法思维概述 429

一、司法思维的概念 429

二、司法思维的特征 429

三、司法思维与其他法律职业者法律思维的区别 432

第二节 司法思维的误区 434

一、习惯性的行政思维 434

二、被滥用的政治思维 435

三、非理性的道德情感思维 436

四、机械式的僵化思维 436

第三节 司法思维的培育 437

一、确立法的独立价值观,培育理性思维 437

二、培养对法律的信仰 438

三、以司法职业化取代司法行政化 438

四、法学教育和法官选拔从记忆型向思维型转向 438

五、强化司法裁判的说理 439

六、建立法律职业群体的相互交流机制 439

第三十一章 司法推理 441

第一节 司法推理概述 441

一、司法推理的概念 441

二、司法推理的特征 442

三、司法推理的功能 443

第二节 司法推理的运用方式 444

一、形式司法推理 444

二、实质司法推理 448

第三节 司法推理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 452

一、司法推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452

二、促进和提升司法推理的运用 453

第三十二章 司法论证 455

第一节 司法论证概述 455

一、司法论证的含义 455

二、司法论证的理论演进 455

第二节 司法论证的特征及价值 458

一、司法论证的特征 458

二、司法论证的价值 460

第三节 司法论证的规则 461

一、明确待证论题 462

二、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462

三、论证语言清晰明确 462

四、通过推理展示论证理由的充分性 462

五、须对事实、规范及其逻辑联系综合进行证成 463

六、论证结论具有可接受性 464

第三十三章 司法技术 466

第一节 司法技术概述 466

第二节 司法技术的实践应用 467

一、查明事实的技术 467

二、法律适用的技术 470

三、法律解释的技术 472

第三节 法律技术的实践理性 474

一、事物本质 474

二、法律原理 475

三、司法经验 475

第三十四章 司法方法 476

第一节 司法方法概述 476

一、司法方法的概念 476

二、司法方法的要素 476

三、司法方法的特征 477

第二节 司法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478

一、立案审查方法 478

二、庭前准备方法 480

三、开庭审理方法 480

四、指导举证方法 481

五、组织质证方法 482

六、文书制作方法 484

第三节 科学司法方法的养成 486

一、现代司法理念的指导 486

二、法官素质的培养 486

三、裁判方法的正确运用 487

第三十五章 司法艺术 488

第一节 司法艺术概述 488

一、艺术的概念 488

二、司法艺术的概念 488

第二节 司法艺术的运用 490

一、标准和功能 490

二、司法艺术在司法实践中的表现形式 492

第三节 司法艺术的素质养成 494

一、树立法律信仰 494

二、培育法律职业道德和操守 494

三、累积理论知识和经验 495

四、运用法律思维习惯和法律方法 496

五、恪守司法作风 496

六、提升驾驭和决策能力 497

七、提高表达能力 497

八、历练体会、感知、理解和展现人性的能力 498

第七编 司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501

第三十六章 司法与经济建设 501

第一节 司法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501

一、经济是司法的根源 501

二、经济决定和制约司法的发展 502

三、司法反作用于经济 502

第二节 经济决定制约司法的表现 503

一、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司法 503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司法 504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司法 504

第三节 司法服务经济的实践 505

一、市场经济对司法服务的要求 505

二、司法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途径 507

三、司法为经济发展服务应当遵循的原则 508

第三十七章 司法与政治建设 510

第一节 司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510

一、政治与政治体系 510

二、司法的政治属性 512

第二节 政治体系中的司法实践 513

一、司法在政治体系中的结构和功能 513

二、司法的政治困境 515

第三节 司法与政治:法治共识与基础 518

一、司法与政治:法治共识 518

二、司法与政治:顶层设计与策略推进 520

第三十八章 司法与文化建设 522

第一节 司法与文化的一般关系 522

一、司法与文化的内涵范畴 522

二、司法与文化的紧密互动 524

三、司法文化的发展与完善 525

第二节 文化有利于推动司法发展 526

一、文化体现并表达司法的价值追求 526

二、文化是推进司法改革的社会力量 528

三、文化是影响司法公正的精神土壤 531

第三节 司法有助于促进文化建设 533

一、司法是文化建设制度化的保障 533

二、司法是文化安全与繁荣的根基 534

三、司法提高文化自觉性与创新力 536

第三十九章 司法与社会建设 538

第一节 司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 538

一、“社会”概念探析 538

二、从法律的起源审视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540

三、司法与社会的关系界说 541

第二节 社会对司法的影响作用 543

一、社会的习俗、观念对司法的实施产生影响 543

二、社会的变迁是司法变革的重要决定力量 545

第三节 司法对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 547

一、有助于社会法治精神和意识的培育 547

二、履行社会控制功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549

三、保障促进社会发展 551

第四十章 司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553

第一节 司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553

一、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553

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司法工作的开展 553

三、生态文明建设对司法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554

四、司法工作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555

第二节 我国环境司法面临的主要问题 555

一、司法理念还有待提升 556

二、生态性权利未纳入司法保障范畴 556

三、环境司法专门化程度仍然不足 556

四、司法体制设置不利于保障环境权 557

五、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有待进一步完善 557

六、司法人员不能适应环境司法的需要 557

第三节 我国环境司法的完善 558

一、完善环境司法工作的意义 558

二、完善环境司法工作的基本要求 559

三、完善环境司法工作的主要内容 560

第八编 司法主权与国际司法合作 565

第四十一章 司法主权 565

第一节 司法主权概述 565

一、司法主权的渊源与概念 565

二、司法主权的性质 568

三、司法主权的内容 569

第二节 司法主权的限制 572

一、司法主权限制的法律依据 572

二、司法主权限制的具体情形 574

第三节 我国维护司法主权的历史与发展 580

一、近代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制度及影响 581

二、我国维护司法主权的斗争 585

三、当代中国对司法主权的保障及发展 587

第四十二章 国际司法合作 592

第一节 国际司法合作概述 592

一、国际司法合作的概念 592

二、国际司法合作的意义 593

第二节 国际司法合作的原则 595

一、尊重主权的原则 595

二、平等互利的原则 596

三、协调与礼让的原则 596

第三节 国际司法合作的依据 597

一、国际司法合作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 598

二、国际司法合作法律适用的例外情形 598

第四节 国际司法合作的内容与途径 599

一、国际民商事司法合作 600

二、国际刑事司法合作 611

第五节 我国的区际司法合作制度 625

一、区际民商事司法合作 626

二、区际刑事司法合作 632

后记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