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创造学的研究对象 2
一、创造与创造学的界定 2
二、创造学的学科性质 6
三、创造学的研究内容 6
第二节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7
一、国外创造学发展历程 7
二、中国创造学发展历程 9
第三节 创造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2
一、创造学的研究意义 12
二、创造学的研究方法 12
第二章 创造活动过程 15
第一节 创造活动的要素 16
一、创造主体 16
二、创造客体 17
三、创造手段 20
四、创造环境 21
第二节 创造活动过程模式 22
一、问题过程模式 22
二、思维过程模式 24
第三章 创造性人格 28
第一节 人格与创造性人格 29
一、人格的界定 29
二、创造性人格的界定 29
三、创造性人格的作用 30
第二节 促进创造的理想人格 31
一、积极的人生态度 31
二、健康的自我意识 32
三、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32
四、较高的情感智慧 33
五、强烈的创造动机 34
第三节 创造性人格的测量 35
一、创造性人格测量的基本方法 35
二、创造性人格测量的工具举例 37
第四章 创造力及其开发 43
第一节 创造力概述 44
一、创造力的界定 44
二、创造力的结构 44
三、创造力的分类 47
第二节 创造力开发的依据和途径 48
一、创造力开发的含义 48
二、创造力开发的依据 49
三、创造力开发的途径 52
第三节 创造力开发的障碍 53
一、环境障碍 53
二、心理障碍 54
三、信息障碍 56
第四节 创造力测评 57
一、创造力测评的缘由 57
二、创造力测评的原则 57
三、创造力测量的具体方法 59
第五章 创造性思维 64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概述 65
一、创造性思维的界定 65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66
三、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68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69
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69
二、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71
三、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 73
四、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 76
五、联想思维 77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80
一、锻炼大脑思维能力 81
二、积累知识,丰富经验 81
三、培养兴趣,磨炼意志 82
第六章 创造性观察 85
第一节 创造性观察概述 86
一、创造性观察的界定 86
二、创造性观察的要素 87
三、创造性观察的基本程序 88
第二节 创造性观察目的和对象的选择 88
一、创造性观察目的的确定 88
二、创造性观察对象的确定 89
第三节 创造性观察计划与方法 89
一、观察计划的制定 89
二、观察方法的选择 90
三、创造性观察技巧 90
第七章 常用创造技法 97
第一节 创造技法概述 98
一、创造技法的提出与发展 98
二、创造技法的定义 99
三、创造技法的特点 99
四、创造技法的种类 99
第二节 自由思考型创造技法 101
一、智力激励法 101
二、列举法 107
三、产品组合法 115
四、信息交合法 120
第三节 逻辑推理型创造技法 121
一、类比创造技法 121
二、移植创造技法 124
三、归纳和演绎创造技法 127
第四节 系统分析型创造技法 130
一、形态分析法 130
二、价值分析法 132
第八章 TRIZ理论 136
第一节 TRIZ理论概述 137
一、TRIZ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137
二、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 138
三、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139
四、TRIZ理论的特点 140
第二节 技术系统的进化法则 140
一、技术系统及相关概念 140
二、技术系统的进化法则 141
第三节 解决技术矛盾的40条创新原理 145
一、40条创新原理概述 145
二、40条创新原理的详细说明及应用案例 146
第四节 物场分析法和标准解法 156
一、物场分析法 156
二、标准解法 158
参考文献 162